7月 2022

文:王冠樺

二十年後的同學會,你想怎麼介紹你自己 ?
開源、選擇好工作、家庭資產配置,學會從「錢」的角度整理和規劃人生。
由具體的理財方法入手,從而理順生活,提早達到財富自由。
~ 長投學堂創始人 水湄物語

 「理財」只是關於錢上面的問題嗎 ? 這幾年在協助朋友財務規劃與處理財務問題的時候,Grace發現理財這件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收納」與理財、或「生活價值觀」與理財,理財所關聯到的似乎不是只有金錢這麼簡單的事。偶然看到 這本書的書名「理財就是理生活」時著實的讓Grace好奇,好奇著作者 水湄物語 如何看待「理財」與「生活」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理財就是理生活』這本書的前言,作者標示著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致富思維,所以作者 水湄物語 給予年輕人的三點財務建議 :

一、正視金錢,越早越好。

二、投資自己,樹立個人品牌。

三、把握青春,年輕是你最大的財富。

在人生起步就透過理財學習,開始正視金錢,重塑自己的金錢觀,從具體的理財方法著手,領悟背後的財富思維,最後將其延展到生活中的每個面向,就是理好我們生活的方法。

所以什麼是理財呢 ? 應該把它當作一種思維,去認清生活的根本,從源頭解決問題。Grace在閱讀「理財就是理生活」後,整理作者的五個財務觀點與你分享 :

觀點一 : 複利思維
不靠死薪水來生存,想辦法讓錢為自己工作,讓自己不怕生病失業,也不因為錢而受制於人,能夠自己從容不迫的生活。而複利三要素為時間、本金與收益,除了在金錢上的複利外,關於人生的複利我們也不得不在年紀輕時就要開始思考。
: 複利的計算公式 : 收益 = 本金*(1+收益率)時間

  1. 金錢複利
    不同起始年齡投資的複利收益對比告訴我們,理財開始的越早,透過複利的威力,你也就能越快、越輕鬆地實現財務自由。
  2. 人生複利 :  
    努力讓自己變得比從前更聰明、認真、出色的完成自己的任務,進步雖然慢慢的,不過卻能夠為快速進步打好基礎。透過年輕時投資健康、知識與人脈這三種資產。「健康」才能長壽,享受到自己收穫投資的果實。「知識」就是力量,學習知識要系統化,閱讀一本經典圖書讓我們有意識的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鍛鍊自己系統化的能力。 「人脈」讓人們過得開心幸福,包括婚姻和睦、親友之間關係融洽。

觀點二 : 財富自由無法速成,你得這樣準備。

  1. SMART原則確定目標 : 
    一個好的目標應該是具體的S(Specific)、可量化的M(Measure)、可達成的A(Attainable)、有相關性的R(Relevant)、並有截止日期的T(Time-bound)。目標拆解的越詳細、越具體,實現的難度就越低,執行也就越容易。
  2. 掌握思維工具 :
    理財就是理生活,理財的思維可以應用在生活各方面,在時間配置、自我增值、開源變現、職業選擇以及財務規劃五個系統。除了熟練掌握了理財投資的方法,還可以將財務思維靈活的應用到生活中。

觀點三 : 時間,比錢更寶貴
  1. 時間是稀缺資源,你得抓大放小 
    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聰明的規劃時間,在最短的時間內創造最大的價值,同時享受生活,給未來創造更多的回憶。我們必須學會「比較和取捨」,所以選擇很重要。釐清最重要的事,以終為始,才能實踐自己的目標。
  2. 找到你人生最重要的事 
    巴菲特說如果一生中只能做二十筆投資,你會投資什麼巴菲特的投資特色就是以靜制動,因為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才要「集中精力」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專注」,這樣投資者才會認真考慮每一筆投資,盡力做到零虧損。
    所以如果一生只能做最重要的事,你會選擇做什麼呢 你可以運用下列的方法,幫助自己找出最重要且要執行的事情 : (1)優先列出所有想做的事項並分類。 (2)精簡每個類別裡的事項。(3)完成它。
  3. 借用願望清單,幫助目標實現
    設立願望清單的三個原則及需求分析 : (1)拆解、聚焦聚焦到每一周,每一天。(2)設置目標階級低層級的目標容易完成,會激勵自己向更高難度的目標邁進。(3) 設置獎勵機制,讓獎勵與目標之間相互關聯 :  解析自己的需求必要、需要和想要想解決問題要由內心出發。

觀點四 : 成長思維,區分你的能力圈與舒適圈

  1. 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 
    你唯一的資產就是你自己,最好的投資也是投資你自己;投資自己,學習投資技能,並擁有把投資變成資產的能力。而這些投資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將成為你的資產,在未來會給你回報。
  2. 盤點個人資產負債表,換工作的必備武器
    我值多少錢 ? 就是我這個人創造的現金流量,這個人的價值才會被承認。而什麼帶來現金流呢 ? 答案還是資產,所以自己擁有的能力,證書或技能,應該認真盤點,清楚了解自己的資產究竟有那些,而透過學習進行自我增值。
  3. 查理。蒙格這,跨學科思維模型
    將單獨的事物硬湊起來,那麼你無法真正的理解任何東西,透過查理。蒙格「跨學科思維模型」,你的思考方式就是多元的。例如對於投資理財,很多人會直接問 : 什麼投資品項賺錢 ? 哪個股票賺錢 ? 而這些都是單一思考模式。

    如果學習查理。蒙格的思考方式,你就會知道 : 評估一檔股票或者投資品能不能賺錢,需要分析很多方面。不只是財務資訊,還有它的生態系統,例如這家投資品項背後公司的歷史、行業的歷史、管理層和員工的背景情況、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等。如此下來,才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機會。
    : 跨學科思維模型 - MMP體系 :以數學為主導的「數」的學科;物理、生物學為主導的「物」的學科;以心理學、經濟學為主導的「人」的學科。各學科並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互有重合和交叉。投資理財,恰好融合了這三種思維模型。
  4. 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一直學習對自己沒有難度的知識,久了就容易停止成長,這就是處於舒適區的狀態。最理想的狀態是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適當挑戰性的內容,略有壓力,讓自己的經歷和行為達到最佳狀態。一段時間後,學習區便會慢慢變為舒適區,人也隨之成長了。

觀點五 : 你需要高價值開源法

  1. 賺錢有三法 : 加法、乘法、指數。
    (1)加法 : 賣出一份時間,例如 : 打工。
    (2)乘法 : 將每一份時間賣出更多次,例如: 網路文章、線上課程。
    (3)指數 : 將自己的每一份時間按比例賣出。
    思考讓你覺得有意義的事、做了會讓妳快樂的事、你擅長的事 :,由中找出自己的「核心關鍵字」,圍繞著關鍵字,開始一系列的嘗試,並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市場分析。找尋交集後,由這個「目標定位」,再來按照SMART目標法,制定相應的短、中、長期目標的規劃。
  2. 三維分析法,有前途也有錢途。
    透過查理。蒙格的逆向思維法,盤點自己在找工作和理財過程中常犯的錯誤,繞開它就離正確的道路不遠了。盤點大家在找工作和買股票的過程中常犯的三大錯誤。
    常見錯誤一 : 跟風聽說,迷信光環。建議讀懂量化指標 ,毛利率、ROE
    常見錯誤二 : 單一判斷,不見全貌 。建議多方比較、知彼知己。
    常見錯誤三 : 孤注一擲,不留後路 。建議設立安全邊際,給自己一個空間進行曲線救國。

 

Grace小提醒

「以終為始」先思考自己想要的人生樣貌,由畢業開始每個月不間斷拿一筆錢進行儲蓄或投資,平常存錢但也不忘過生活,除了不斷創造自己的薪資收入之外,學習理財知識也刻不容緩;透過投資與複利的效應,隨著年紀的增長越會像滾雪球一樣勢不可擋,在學習財商知識時找尋正確的方式學習,也掌握必備的理財技巧,對於年輕人在理財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擁有經濟的獨立,也讓我們擁有自己生活與人生的選擇權,我們的人生將更精采又繽紛喔。


作者
王冠樺

現職 :
CFP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經歷 :
金融保險92 ~ 今,
科技大學產學合作講師、
RFC 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
AFP理財規劃顧問、
CFP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第七屆財富管理競賽優等、
第八屆財富管理競賽第二名、
FPAT2021理財規劃書競賽 個人組優勝、

Grace財務筆記」部落格
https://guanhualife.blogspot.com/

 Grace。財務筆記 粉專
https://reurl.cc/MN1DDX 


攝影師:Ketut Subiyanto

文:理財好聲音-麥道森

 

小資族的理財策略跟一大筆錢的投資策略不太一樣,不一樣的原因在於主觀狀態不同。麥道森希望在談小資上班族的投資策略之前,先談談理財這個比較廣泛的概念。

小資上班族的主觀狀態,通常屬於尚未有大筆投資資產的族群,必須靠每月收入或年底分紅來累積儲蓄,因此小資上班族常常想到的理財,就是「定期定額」。但,麥道森認為在驟然跳入定期定額之前,應該先想想幾件事!「自己」、「家庭」、「目標」跟「作法」。

「自己」 :

對小資上班族來說,通常處於收支象限(如下圖)的CD,如果你是處在C,很抱歉,談投資還在早,你必須想想好好的分析自己的支出,想辦法降低欲望,才有機會談到投資。麥道森認識很多年輕朋友,還沒搞清楚自己的支出狀況,就開始投資,往往因為缺錢用,而在被迫的情況之下,放棄資產配置計畫。

如果你在D象限,你可能開始每月有一些結餘,可以投資,但,再等一等,你必須先想想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完整的投資完一個循環期間,如至少五年的循環期間。正因為你只有一些結餘,因此你更要注重你自身的保障,如健康險,壽險等。保障也是一種投資,就像是黑天鵝事件一樣,這種保障在天鵝飛舞的時候,讓你的投資可以繼續下去。不過,麥道森也發現許多朋友,不是保障太少,就是不適當的保障太多,如何判斷足夠且適當的保障,建議可以諮詢獨立的理財顧問(係指不以產品為銷售導向的顧問)。

「家庭」:

當你有家庭時,通常人生的壓力開始快速增加,這個時候的收入,支出,及所需的保障將快速變化,你必須重新檢視你的財務狀況,再來談投資。

「目標」:

在談投資前,我還是必須提,目標很重要,如果你的目標是五年內要累積大筆投資,我勸你還是不要投資,因為你目標不實際,且太過短視,一個明確且合理的目標會是「我每月可儲蓄2萬元,希望五年後有機會累積到150萬元的購房基金」。

「作法」:

麥道森常說的主動投資跟被動投資,也分成四個象限(如下圖)

D象限的被動投資工具+被動投資作法是一種相對比較「十拿九穩」的投資作法。其餘的方式,多多少少都需要更多的投資專業,即便是麥道森曾提到過的「主動投資的被動觀點」。你應該考慮自己是否有這些專業,再來選擇採用哪種投資象限。許多人常常在ABCD象限裡轉來轉去,投資結果是慘不忍睹。

D象限的投資策略是一種機械性的投資作法,在不需猜測標的(因為已經選擇指數),且不需猜測市場高低點的條件之下,賺取一個較為穩固的報酬。但,這個作法也有不少失敗的案例,有幾個原因就是「沒有定期檢討」、「股債配置建水庫」、「空頭時無法堅持資產配置計畫」。

「定期檢討」是許多人常常忽略但卻很重要的一點,就像是平常小考不檢討,大考時一定出狀況,開始作投資之後,應該至少一年檢討一次,如果報酬不如期望,在標的沒有問題的前提(註一)之下,應該投入更多本金,反之如果報酬超乎期望,甚至已經達成,應該提早結束,這樣才是較為積極的作法。

至於定期作法有好幾種,麥道森也已經提過很多次,包含定額,定股,或定期。

*註一:所謂標的沒有問題,最保守的投資作法是全球>區域>單一國家>單一產業,但很可惜,往往市場上都是建議最熱門的單一產業或單一國家,鮮少有人推薦好的長期穩定的投資標的。

   

作者:
理財好聲音-麥道森

現職:
美國證券分析師CFA、台灣證券分析師CSIA、台灣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中國CFP國際金融理財師。
理財好聲音網站創辦人。

經歷:
曾任職證券公司海外交易部,管理資金近新台幣十億元。美股狙擊手共同創辦人。
財子學堂、商業週刊、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

理財好聲音】臉書社團
有各種投資券商優惠整理、資訊分享、理財健檢案例。 














作者:山田弘美 / 濱田真由美
出版社: 方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1

文:蔣竣植 CFP 


3分鐘的時間,真的能改變未來嗎?其實並不容易。

當你累積30分鐘、300分鐘,甚至是3,000分鐘,未來就有機會變得不一樣。一本除了用「眼」閱讀之外,還必須要動「手」抄寫,才能體會「心境」上的改變。當你的「思維」開始朝向樂觀方向的那一刻起,人生的景色就開始變得不一樣。


天上掉下來的錢,該不該接?

作者山田弘美的前夫,曾在某一段時間內突然接到大量的店面裝潢案件,沒想到這卻是當年所流行的一種詐騙手法。客戶取得裝潢工程的報價單後,便至銀行辦理借貸,但無論借到多少資金,都不會付款給裝潢的承包商。而作者的前夫就因裝潢後拿不到工程款而負債累累。

負債一旦多了、親友自然避不見面,夫妻倆的身體狀況也因財務壓力給變差了。最後作者走上離婚一途,想說自己帶走兒子回娘家住,並扛著自己名下的所有貸款。屋漏偏逢連夜雨,離婚後想省錢回到娘家住,在尚未解決負債問題之前,卻因為弟弟要結婚,而被自己的母親又給趕了出來。

某天,兒子貼心的送給作者一本高級的筆記本,她暗自發誓,要將這本筆記本用在特別的地方,以扭轉未來讓兒子能幸福。

 

心想真能事成嗎?

作者的上述遭遇,或許都曾在你我身邊的朋友聽聞過類似的情節,但作者就是不甘心會這樣一輩子,所以嘗試突破以扭轉未來。但常常在心中心裡所想的事,該如何才能實現?而非僅是一個想像的畫面?那就試著寫下來吧!

該怎麼寫呢?作者開始在筆記本上,透過「已實現」的口吻寫下「未來希望實現」的事。可能是上班通勤突然有位置可坐、可能是戒掉生活上的一個壞習慣,也能可能是以極高的效率完成主管交辦的任務等,你也可以說這些是生活或工作上的「小確幸」。

別小看這些「小事」,當你每天寫下這類彷彿已發生的好事,你會發現每天在一個固定時間書寫這些文字時,你的內心是平靜的、是愉悅的。當心境開始變得樂觀,所謂的「吸引力法則」,慢慢這些小確幸真的會實現,甚至會吸引更多的好事發生。

你可能會覺得生活與過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為何卻有如此不同的結果?其實關鍵就在你會開始留意周遭的生活,過去所忽略的人、事、物,其實一直都在你的身邊,會不自覺地開始留心觀察、用心體會、珍惜一切!寫下來,就能發現神奇的魔力。

 

從「模仿」開始培養新習慣

或許你過去從未有寫日記的習慣,更別說要你每天寫下彷彿已經發生的好事。作者在書中提到她個人在寫作的初期其實也有相同的困擾,所以在每天的日記中都印好那麼一段作者替我們想好的文句,讓我們描摹。我們可以單純描摹每天的不同文句即可,沒有強迫一定要想出自己的未來日記內容。這就如同有些人會透過抄寫經文來達到心靈的平靜,在描摹的那三分鐘,你的心情是愉悅的、內心是平靜的,那一刻的時光是專屬於你的……

很值得一試的神奇日記本,推薦給各位!


作者:
蔣竣植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碩士

經歷
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第一、二屆經濟日報全國大專盃/技專盃財富管理實務案例競賽評審
台北大學企管系、輔仁大學、醒吾科大、育達商職等專題講師
致理科大財經系投資型保單證照、理財規劃實務等課程兼任教師、模六證照班講師
經濟日報周末理財版專欄作家、理財+1課網站、方格子網站專欄作家
好險有錢、SMART致富月刊專欄作家、鏡週刊財經專欄諮詢顧問
科技業、飯店業、壽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銀行業等特約講師
NEW98.1財經晚點名、中廣103.3理財生活通等廣播節目來賓

部落格

文:王冠樺

我的工作其實就是留心,
看到我們尚未看到的事,
我永遠試著看我們視若無睹,
並且低估了趣味性和價值的東西。
                                                                           
 ~ 藝術家  妮娜。卡查多莉安

周邊的事物離自己很近,但我們很少「靜靜體會」「細細品味」,隨著年紀開始增長,也隨著自己開始填寫自己的「財務報表」之後,除了釐清自己的金錢數字外,也促始自己仔細思考關於自己的財務目標。在人生目標中離多數人較遙遠的計劃  - 「退休」這件事,除了錢可以比較有具體的數字之外,退休時的興趣與生活若沒有提前思考與體會,我們很容易在退休到來時才驚覺「準備退休」的重要性。

在優先釐清自己的財務現況後, Grace 除了體悟到退休金的準備不能等之外,關於退休的其他要素如健康的身體、興趣的培養與老友的陪伴等重要因素也等不得,因為找尋興趣與伴侶需要時間,也需要嘗試與取捨,才能在我們退休前準備好退休時須要具備的各種元素。

「漫遊」與「旅行」是這幾年來Grace在興趣培養上的發掘,以前以為玩只是喜歡與不喜歡而已,後來發現原來連「玩」這件事也是需要學習的。學習著計劃、學習著選擇旅伴、學習著了解自己玩的模式……等,透過漫遊與旅行可以觀察」、「可以發覺」、「可以感受」、更「可以體會」觀察於同一塊土地上不同的人文,發覺於每個生活中的小事物有它不同的風情,感受當下自己的情緒與周遭的氛圍,體會到人事物的那一瞬間與永恆。

因為財務計畫後,開始讓自己「有計劃地」培養未來退休的興趣,在過程中得到開發自己與認識自己的機會,旅行前的計畫、旅行中的感受、旅行後的回味與紀錄,竟然也意外地得到朋友的共鳴;或許有些人與Grace一樣,過去因為少於了解「玩」的意義,而錯失了許多體驗人生的機會。隨著自己的旅遊記事與照片,能帶著朋友先「視遊」,讓朋友們開始體驗生活、開始計畫自己的興趣、開始思考自己的老後,這好像也是一件讓彼此都成長的方式。

最近Grace帶幾位朋友一起漫遊台北的「赤峰街」,雖然生活在這個城市但也少有機會慢慢地認識它,這次我們決定一步一腳印來認識過去的「打鐵街」今日的文青「赤峰街」。這次的旅程我們先設定由中山北路至承德路、民生東路至南京西路的這個區間。

赤峰街是屬於大稻埕分支的邊緣,早期開放外國貨物與台灣交易,因為貨物的往返以大稻埕為中心開始築居,而大稻埕多為商家經營南北雜貨買賣,居住多為貴族與商家,一般的庶民則由大稻埕邊緣開始築居。日據時代有許多維持民生需要的加工廠在此林立,成為各式金屬材料的集散地; 當地許多居民靠著撿拾輪船廢鐵、販賣鐵管、馬達及一些自製的五金小零件做生意維生,因此當時稱為「打鐵街」。

今日我們在赤峰街越靠近承德路的街道裡,還是有許多的輪胎廢鐵回收店,隨著靠近而飄來的油氣味,更讓我們可以感受當時屬於這裡的特殊生活風「味」。赤峰街的巷弄間,老宅小店、日據時代的建築、以及新潮文化的甜點烘培坊,呈現一種今昔交錯的存在,漫步於每條街道中,可以放慢腳步享受城市中少有的「悠閒氛圍」,更能透過「觀察」,發現舊式建築物在建造時的特色與時代文化,不論是雕刻式的牆面雕花、不同紋路的花窗、以及屬於那個年代特色的拉門與窄門,也能透過觀察發現到現代城市文化中的小創意……等。

中午我們到老饕朋友介紹的川畝園麵食館用餐,還好我們在店家11點開門不久就先來享用,因為中午的人潮真的是很多啊,下次到訪的朋友們建議可以嚐一下店家的小米粥、鍋貼與蔥油餅,香酥的外皮有著酥脆的口感,多汁的內餡吃起來很順口;店家的特色小吃很多元,大家可以一起點餐再分食,可以嚐到各種不同的菜色。

「漫遊」顧名就是放慢腳步慢慢遊玩,可以透過「慢」來體會一個地方的文化,與感受一個地方的風情,建議下半天大家可以找一間自己喜歡的咖啡店,三五好友可以聊著也可以放空著、感受著店家想呈現的樣貌與氛圍、品嚐著一家店想要傳達食物上如何的味道;所以當天Grace就特別找了別具一番風味的卜卜咖啡店作為我們對赤峰街的探索體驗,卜卜咖啡店是一間由老宅改建的咖啡店,二樓是咖啡店,一樓則是生活器皿專賣店舊目立屋。店內的裝潢很有質樸感,白色的牆面配著木質的陳設,餐具更是具日式風味的器皿樸實又輕巧,是一間讓人視野舒服,又讓人愜意的休憩處。

透過退休生活與興趣的培養,可以找到同質性的旅伴,透過事先了解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是享受旅遊會友的感受,還是想享受高規格的旅遊品質;由旅遊的性質與過程來計算退休時自己需要的娛樂費用要多少,又在現在應該要如何準備。例如 : 這次市區的旅遊一次的花費需要300元,在退休後可能每周與朋友一次這種放鬆的行程,則每月需要的是1200元,對於一位現在40歲開始準備退休的人來說,在通膨3%的情況之下未來每年見面喝杯咖啡需要的費用是30150元,退休後若生存25年的時間總計需要75.4萬元左右;若還有聚餐、旅遊住宿與交通的,則需要視每個人的喜好與需求另行計算,透過興趣的培養來提早準備退休時所需要的費用,在退休到來時才能又有興趣又有錢,可以從事自己有興趣的事。

每一個學習都是未來的養分,做好每一個當下,也是堆疊自己未來的能力。Grace在求學階段學習了一點美學與攝影,在工作階段學習到計畫與活動安排,在財務退休的養成中學習到興趣的養成與健康的重要,在興趣培養的過程體會到觀察與感受;現在開始一點一滴的堆疊,在我們達成財務自由或退休的年紀之後,除了解決錢的問題外也能精采生活與樂活人生,「以終為始」現在讓我們開始為自己計畫與嘗試吧


作者:
王冠樺

經歷:
金融保險 , 92今,
科技大學產學合作講師、RFC 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AFP理財規劃顧問、CFP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第七屆財富管理競賽優等、第八屆財富管理競賽第二名、FPAT2021理財規劃書競賽 個人組優勝、

部落格:
Grace財務筆記」部落格版主。

圖片來源:realized1031.com 

文:王碩賢 CFP®

現在許多⼈為了讓⾃⼰加薪,常常會在⼯作之餘研究不⼀樣的投資,只希望能有多些業外收 入。

這兩年疫情當道,各項投資都有⼈青睞。

台股算是台灣投資⼈最喜歡的管道之⼀,市場遇到全球疫情肆虐,雖有危機也有入市的好時 機。

航海王那⼀波就很多⼈賺得盆滿缽盈,也有⼈⼀波波跳⽔求⽣。

這些時⽇的護國神山台積電也是近期話題最多的股票之⼀。

短線衝刺好,還是長抱股票好該怎麼看

消息⾯跟技術⾯都有值得參考的⽅向,請教專業顧問也是⼀個參考的⽅法。 投資有賺有賠,⼤家投資前記得多做些研究功課,也得練好靜⼼訣啊~圖片來源:巴哈姆特


伊森在此的任務要提醒⼤家買賣股票的「交易成本」。

不管是買賣還是持有所得到的股利都有相關的稅負要考量,投資決策上把稅負與⼿續費成本 算入,投資報酬率才會更精確。


交易後取得之上市櫃與非上市櫃之股票

⼀般來說,國內股票買賣常⾒之稅負為:

「證券交易稅」、「證券交易所得稅」、「綜合所得稅」。

不過現在也不少⼈投資國外證券,這部分則適⽤「最低稅負制」。

許多⼈持有股票有機會賺取股票市值價差的資本利得外,長期持有會獲配股票股利與現⾦股 利。

這部分會計入在綜合所得總額之中。

⽬前股利所得如下圖所⽰,分為「合併計稅」與「分開計稅」,⼜訣就是85828。 是⾃⼰的狀況去判斷該選擇哪⼀項是適合⾃⼰的報稅⽅式。



證券交易稅 x ⼿續費

買賣股票時最基本的就是「證券交易稅」與「⼿續費」,⽬前證交稅明訂之稅率為賣出價值 之0.3%

⽬前為了促進資本市場發展,到1131231⽇為⽌,當⽇沖銷之股票(俗稱當沖)如果在同⼀ 家券商買賣,則是0.15%之優惠稅率。

假設賣出股票之價值為10萬元:

非當沖之證交稅 10x 0.3% = 300

當沖之證交稅 10x 0.15% = 150

⼿續費的部分則依各家券商的規定,有些會依下單⽅式,有些則是數量等等的,會有不同的 收費⽅式。

這部分都是每位投資⼈會去考量成本的重點,可以留意常常會有各家券商的促銷廣告與VIP 服務之類的。

證券交易所得稅

證交稅的部分為了促進國內資本市場發展,⽬前依然是「免徵」的狀態。 上市櫃股票交易後即便有賺取價差,也不⽤課到任何稅負。

國內交易唯有「未上市櫃與未登錄興櫃之股票交易」⾃11011⽇起,應計入個⼈基本所 得額課稅。

若屬主管機關核定「國內⾼風險新創事業公司,且交易時設⽴未滿5」,可免除計入個⼈ 基本所得額。

(基本所得額又稱最低稅負制)

⼀樣適⽤加總起來670的扣除額後,乘以20%之稅率算出之稅額會與綜所稅額比⼤⼩。



持股族領取股票股利與現⾦股利之稅負

A. 與綜所稅_合併計稅(8.5%,上限8)

年度領取之股利所得會併入綜合所得總額之中,股利中8.5%可以再⽤來抵減綜所應納稅 額。

每⼀所得申報⼾可抵減的上限是8萬元。

舉例來說,假設去年哈利領到的股利有20萬:

20x 8.5% 17,000 元,已計算出之綜合所得稅總額可以抵減17,000元。

 B. 與綜所稅_分開計稅(28%單⼀稅率)

這⽅式就相對單純許多,年度總領股利之總和,直接乘以 28% 的稅率去計算即可。 如果⼀樣是20萬元股利,直接另外多繳交 56,000元的所得稅就好,股利收入不⽤再併入綜合 所得總額之中。

那到底該選 A 還是 B 才適合⾃⼰呢
 

伊森建議__

⼀般來說,綜所稅率20%以下的朋友,建議採⽤ A(合併計稅)會比較適合。 如果綜所稅率在40%以上,就建議採⽤ B(分開計稅)的⽅式在稅務上會比較優惠。

至於20%~30%之間的朋友,就要看各⾃的收入與投資⾦額狀況等等,才比較清楚。


投資海外股票與海外ETF

現在許多⼈開始會投資國外證券(例如美股、ETF),不論是海外券商開⼾或是國內券商的複 委託。

依照台灣國稅局規定,這些投資整年度的資本利得與配息所得屬於「最低稅負制」中的「海 外所得」,超過100萬的話就要全數申報計入基本所得額之中。

下圖第三項


另外,如果有些海外證券投資的配息與資本利得必須留意投資所屬國家股票的稅負規範,這 也要留意。

以美股為例,「資本利得」的部分不課稅,賺多賺到都沒有關係,儘管拿! 但是,美股配息常常季配現⾦,這部分會被美國政府課徵 30% 的利息稅。

換句話說,假設領到股息100美元,扣掉30美元(),實際拿到⼿上的利息會是70美元。

剩下的70元,如本段開頭所述,還得再計入「最低稅負制」中的海外所得,與整年度資本利 得⼀起申報計入「基本所得額」。

假設我買美國⽔果公司股票1000股,股價200美元。

⼀年後賣出,股價300美元,其中獲配利息600美元。

總收益

1000x (300-200)美元 + 600(1-30%)美元

1000x 100美元 +420美元 = 100,420美元 >海外所得100(NTD),所以要⼀併申報基本 所得額。

以上,希望⼤家投資時多留意買賣與持有股票的稅負成本。

祝⼤家都能在股海找到⾃⼰的⼀⽚天!

圖片來源:wolf of wall street 

相關資料來源:財政部、國稅局。


作者:
王碩賢 CFP®國際認證⾼級理財規劃顧問

現職:
⾦融服務業

文:邱玉茹CFP

有句話說「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我們每天起床後要做無數個決定,可能是無意識的習慣?也可能是刻意練習養成的好習慣?《原子習慣》一書提到,細微的改變可以帶來巨大的成就。正確的財商與良好的財務習慣,更有機會幫助我們達到財務自由。

比起收入的高低,儲蓄率更為重要

儲蓄率是每個月(存下來及投入理財)/ 收入的百分比。為自己設定一個可達到的儲蓄率,而不是一個定額。因為隨著年資我們的收入逐年提高,也要有能力存下更多的錢。

舉例:小志的工作收入為6萬元/月,每個月扣除生活費、交通、房租、孝養金、娛樂等費用後,剩下2.4萬元,那麼小志的儲蓄率為2.4/6萬=40%

若小志的收入提高到8萬元/月,而每個月一樣存下2.4萬元,這時候小志的儲蓄率只剩下30%,並沒有隨著收入提高而存下更多的錢。

生活花費提高也許提高了生活品質,不過並無法有效地讓我們加快達成財務自由。


4個步驟養成良好的財務習慣

Step 1 設定理財目標並且Find Your Why「為什麼」設定這個理財目標比起「目標本身」更重要。這是一個探索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的過程,因為潛意識的價值觀是影響我們財務行為的關鍵。所以設定理財目標的同時,也要寫下3個設定這個目標的原因,讓我們的動力更持久。
舉例:小志「財務自由」的目標,是為了換取更多的時間,能多一些生活體驗,打球、健身、到處吃美食或悠閒的在咖啡廳看書寫文章,每年還可以不用顧慮金錢的歐美旅行,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最重要的是,財務自由除了是金錢的自由也是時間的自由。
知道理財目標背後的Why,有助於讓我們長久堅持下去,直到完成夢想。

Step 2 先付錢給未來的自己。有了目標,更要設定一個可達成的儲蓄率,並在每個月領薪資的當天,將這筆錢移至儲蓄或理財帳戶;而剩下的金額可以隨我們自由支配。

Step 3 錢花在刀口上,並且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會存錢更要會花錢,這意味著我們要區分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有哪些,而什麼是多餘的消費。每個人用錢的價值觀可能不盡相同,也沒有對錯之分,當然不管存錢或花錢,都要讓我們感到快樂與幸福。

Step 4 每半年或每年檢視一次收支表與資產負債表,確認是否與理財目標一致。重複前面三個步驟,每次檢視可能會有金額上的些微調整,這是讓我們的財務習慣更貼近目標的達成。

 

玉茹的話

良好的財務習慣,並不會在一夜之間養成,從01的過程可能會讓我們感到沮喪或是痛苦,所以養成好習慣是很困難的,這才更需要刻意練習直到像呼吸一樣自然。

當我們建立良好財務習慣的同時,等於幫自己建立了行為的自由及財務上自由。將4步驟重複21次,讓它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習慣這件事情就會越來越輕鬆。

《原子習慣》一書提到的,微小的改變也可以帶來巨大的成就。


作者:
邱玉茹
CFP

經歷:
金融產業年資2011~迄今,Smart雜誌、Money錢雜誌、好險有錢網站專欄作者,FPAT理財規劃報告書第二名

現職: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台灣理財促進會公關活動召委

專長:
個人/家庭財務報表、退休規劃、保險規劃、投資規劃、資產傳承

服務對象:
公教人員、工程師、醫師等族群

著作:
AFP CFP核心知識點一次掌握

部落格:
艾利財稅’s Talk 
https://aaalicechiu.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