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022

 攝影師:Karolina Grabowska


文:邱玉茹CFP

年初看到一則新聞,南投縣紫南宮發財金,去年受疫情影響,借金人數少百分之五,但信眾還金更大方,還款金額高達四億元,比前一年多三千多萬元。原來不管景氣好景氣差,賺錢的還是大有人在。

在疫情的影響下,有部分行業受到負面影響,不過也有些產業在這段時間繳出很好的成績單,除了資產配置上雞蛋不要放在同個籃子裡,更啟發是我們對於收入來源的主導權是否在我們自己手上?

在理財規劃=人生規劃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因為疫情碰到收入中斷,或是因為轉職、傷病而造成短暫的收入減少,此時對資產的累積勢必產生影響;然而,我們沒有辦法預測黑天鵝事件何時會出現及衝擊幅度,我們能提前應對的是平日就設立好財務上的緩衝,讓風險事件發生時,有足夠的時間與金錢做調整。

財務緩衝-準備緊急預備金

收入可能有許多原因會中斷,但支出並不會中斷,每月的生活開銷、固定支出、貸款、保險等費用,估算出上述金額,建議大約準備6-12個月的支出做為緊急預備金。

舉例:個人的生活支出為2萬/月,房貸2.5萬/月,保費1萬/月,適當的緊急預備金為33~66萬。

之所以是6-12個月的原因,是因為當收入中斷發生時,至少我們有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去因應與調整,擁有適當的緊急預備金準備能夠讓我們感到安心。

緊急預備金建議存放於易變現的理財工具,例如:活存、定存、教師優存......等變現性高之工具。緊急預備金的金額並非越多越好,因為過多的現金會對我們的長期理財目標構成風險,反而沒有辦法做更有效率的累積而影響其他理財目標的達成。

理財被動收入檢視-年收入與儲蓄率

若因為身體狀況或家庭因素不允許我們重回職場,那麼收入中斷期將會超過12個月,屆時財務壓力將會大幅提升,如果能提前建立理財上的被動收入,對於財務上的壓力勢必能起到減緩作用。理財的被動收入來源有許多種,包括:基金、股票、ETF、不動產、保險......等工具,每一個人的投資屬性與目標不同、相對應適合的理財工具皆不同,而唯一共同點是,越早開始累積理財的被動收入,對財務上的緩衝及理財目標的達成越有利。

舉例:工作年收入120萬,理財年收入12萬,理財收入佔總收入約9%。

您會期望理財收入佔總收入多少比例呢?20%?50%?還是100%呢?

而真正影響理財被動收入多寡的關鍵在於2點,年收入與儲蓄率(投入理財工具),才有機會創造理財的被動收入,所以回來專注於自己本業的收入,以及每月投入理財的錢有多少,才是影響理財收入多寡的關鍵。


玉茹的話
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疫情何時會結束,或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是好或是壞,我們能夠決定我們的態度與應變能力。2022年才剛開始,剛好趁年初重新檢視自己的理財目標達成狀況及財務健康,不管面對何種意外事件發生,我們都已做好萬全的準備。
緊急預備金的準備、提高本業收入與儲蓄率(投入理財工具),你準備好了嗎?
英文俗語:“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當有太陽就要曬好乾草」,把握機會,做好準備,為未來未雨稠繆。


作者簡介:
邱玉茹CFP

經歷:
金融產業年資2011年~迄今,Smart雜誌、Money錢雜誌、好險有錢網站專欄作者,FPAT理財規劃報告書第二名

現職: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台灣理財促進會公關活動召委

專長:
個人/家庭財務報表、退休規劃、保險規劃、投資規劃、資產傳承

服務對象:
公教人員、工程師、醫師等族群

部落格:
艾利。財稅私事https://aaalicechiu.blogspot.com/


攝影師:Ketut Subiyanto


文:蔣竣植CFP

「顧問,要怎樣才能算是達到《財務獨立》、《財務自由》呢?」
「只要清楚知道你的錢去哪了,並能妥善安排,就可算是囉!」
「喔!那感覺並不難!我來努力看看!」

近幾年所倡導的「財務獨立」、「財務自由」,原本應該是個未來值得讓許多市井小民追求的財務目標。但,你可能會說,每天被錢追著跑,這一切似乎又有點遙不可及,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達成……

重新定義「財務獨立」

「獨立」意味有著「主導權」,而財務獨立,就表示你是財務的主人,而非僕人。或許有些人不太清楚財務的「主人」與「僕人」間的差異,容我來簡單說明一下。若你是錢的主人,就表示錢要聽你的命令,你可以命令錢去做它該做的事情、該擺的位置、該去的地方。反之,若你是錢的僕人,你則會聽命於錢,有求於錢。對於錢的高度依賴,有著「沒有你,我活不下去!」、「我不能沒有你」的時刻呼喚。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曾為錢的僕人,所以每天汲汲營營,只為了那不能沒有的薪資收入。但若能嘗試少花一點、認真多存一些,甚至讓錢慢慢開始代替你的部分工作,隨著時間的複利,就有機會讓錢成為你的僕人、聽命於你!而「財務獨立」,也就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重新定義「財務自由」

「自由」的大前提就是「自律」。少了「自律」這條件,你認為的自由不過是個假象,外在看似的自由,卻無法掩飾內心的不自由。前面所謂的少花一點,指的就是「節流」、指的就是「省錢」,你說這個動作難嗎?若你有亂花錢的習慣,只要是「習慣」,要改變其實並不容易。你可以從下單前的「想要」與「需要」來評估購買與否;你也可以透過強迫儲蓄的反向作法,來抑制消費的頻率及金額。
而前面所謂的多存一點,為的是替未來的生活做點準備。我們真有辦法一直工作而不中斷?這輩子也沒有打算退休嗎?除非上述的答案是肯定的,否則憑什麼不替未來的自己存點錢?常在想,若真有時光機的發明,未來的我們會回來對現在的我們不斷感謝,還是不停抱怨?
唯有讓你的每一筆錢,在固定的時間都有著固定的流向,每個月對於這類支出的固定提撥,就可降低每個月支出金額的大幅波動。縱使有著非預期的事情發生,多了筆意外的開銷,這一切卻也能透過「緊急預備金」而築起了一道防護牆,抵擋了惱人的情緒。這一切,不就正是對財務的自我管理及自律嗎?

除了對現在的自己好一點,也別忘了對未來的自己也好一些!

對財務感到困擾? 歡迎預約-財務諮詢 :
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6_01.html 
想成為財務顧問? 歡迎報名-財務顧問線上訓練課程 :
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3_01.html

作者簡介:
蔣竣植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碩士

經歷
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第一、二屆經濟日報全國大專盃/技專盃財富管理實務案例競賽評審
台北大學企管系、輔仁大學、醒吾科大、育達商職等專題講師
致理科大財經系投資型保單證照、理財規劃實務等課程兼任教師、模六證照班講師
經濟日報周末理財版專欄作家、理財+1課網站、方格子網站專欄作家
好險有錢、SMART致富月刊專欄作家、鏡週刊財經專欄諮詢顧問
科技業、飯店業、壽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銀行業等特約講師
NEW98.1財經晚點名、中廣103.3理財生活通等廣播節目來賓

部落格

攝影師:George Milton,連結:Pexels


文:蔣竣植CFP

「你買那麼多泡麵做什麼?怕開戰要囤糧嗎?」

「想太多!一來是買的量多較划算,二來外面吃的東西都太貴了,泡麵不僅便宜也能填肚子」

聽小傑這麼一說,或許他有仔細算過,也執行好一段時間了吧?


「月底生存三寶」:吐司、泡麵、土

每到月底,不少人自然的會開始縮衣節食,只要能稍稍填飽肚子來撐過月底,或許就有勇氣來面對下個月。但週而復始的這樣生活,在無奈之餘,相信絕不會是你想要的人生。但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致了這樣的生活品質?當然,改變需要勇氣,但若連改變自己的勇氣也沒有,無法讓自己生活變好一點,無法好好照顧自己,未來又如何有能力照顧其他人?

歷史重演,常常指的是不太好的事情一直重複發生。而我們應該嘗試著累積好的歷史事件,若真能如此,我倒是很樂意規律且持續性的讓好的歷史重演。例如:原本是每到月底就沒錢花用,我們該思考的應該是如何創造機會、改變過去,讓每到了月底,就能多一筆兼職的收入、多一筆理財的利息?

「明明我已經那麼認真工作了,為何錢總是不夠用?」

「我每天下班累得要命,連花錢的力氣都沒了,怎還會沒錢呢?」


「收入太少」還是「開銷太多」?

說真的,若是真的「收入太少」,相信你個人應該很清楚,或許會透過學習第二專長、兼差之類的來增加收入。但實際遇到的諮詢案例,卻往往是「收入其實不算少」,但「開銷真的太大」而不自覺,似乎沒花什麼錢,但卻在每個支出的細節中可找出浪費的蹤跡。原來,「收支平衡」是許多人的理財盲點,很基礎的觀念,但執行上很難、卻很重要!


「高收入」並不等於「高資產」

收入高的民眾相對會要求較佳的生活品質,為豐富生活上的一切,無論是物質還是心靈方面,也因如此,常常對花錢這件事不會手軟,因為隔個月又會進來一筆不錯的薪資收入……該如何知道到底錢有沒有被存下來呢?很簡單,只要定期鼓起勇氣盤點名下的資產,換算成變現的累積金額,就可清楚知道你的資產是否有效增長、個人的身價是否有提升了!

有看到重點-「資產」二字嗎?習慣致富的兩位作者:湯姆.柯利&麥可.雅德尼提到,有錢人之所以成為有錢人,關鍵在於他們會將「現金」轉成會隨著時間增值的「資產」,而非花掉!這也說明了為何我常提到只要透過一張「資產負債表」,就能知道你是否有在確實理財了!

致富與否,並非高收入的專利,也非低收入的宿命,還是回到你如何看待並使用手邊的每一塊錢。


月底到了,別再讓自己吃吐司、吃泡麵和吃土了,好嗎?


歡迎預約
財務諮詢: 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6_01.html


歡迎報名
財務顧問線上訓練課程 : 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3_01.html


作者簡介:
蔣竣植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碩士

經歷
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第一、二屆經濟日報全國大專盃/技專盃財富管理實務案例競賽評審
台北大學企管系、輔仁大學、醒吾科大、育達商職等專題講師
致理科大財經系投資型保單證照、理財規劃實務等課程兼任教師、模六證照班講師
經濟日報周末理財版專欄作家、理財+1課網站、方格子網站專欄作家
好險有錢、SMART致富月刊專欄作家、鏡週刊財經專欄諮詢顧問
科技業、飯店業、壽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銀行業等特約講師
NEW98.1財經晚點名、中廣103.3理財生活通等廣播節目來賓

部落格

影師:Ivanna Kykla,連結:Pexels











作者: 平山亮、古川雅子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8/02

文:蔣竣植 CFP 

《照顧父母是一堂人生的功課,然而人生如果還有「另一堂課」是照顧兄弟姐妹,我們該如何面對?》

照顧父母親是做子女的基本責任,相信這應該不會有人有意見才是。但若是兄弟姐妹之間有困難時,彼此之間是否該伸出援手?站在父母的角度,這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站在兄弟姐妹的角度,或許會有著「矛盾」的思維。因為可能彼此有著各自的家庭需要被照顧,也可能父母親總是寄望子女們未來能多照顧單身的那一位。在「分身乏術」與「親情」之間,有著不知所措的無奈壓力。


「有瑕疵」的兄弟姐妹

「沒錢、沒工作、沒伴侶」等條件的人,在現在社會大有人在,並不稀奇。但在父母親離開的那一刻起,若是獨生子女,有著「下流老人」的風險;若有其他手足,則有著書名所謂的「手足風險」。其手足是否有意願幫忙照顧?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呢?

估計全日本超過160萬人,同時符合「29歲到59歲、未婚、非學生、不和家人以外的人互動、成孤立狀態的無業人士」的條件。當這群人隨著原本所能依靠的父母年華老去之後,其照顧的「順位壓力」就落在其兄弟姐妹的身上。除非,你能無情地切斷這份親情,或是因婚姻而遠走高飛⋯⋯


「手足差距」所造成的老年風險

每個人在出生時相信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可能是自身的能力差異,也可能是父母所給予的學習資源差異,讓後續的學歷、工作經歷、工作薪資、人際關係等,有了大幅度的差異。這樣的差別,往往也是老年在兄弟姐妹之間的潛在矛盾照顧風險。

「潛意識想照顧手足,但卻不想和他們有太大的關係。」無法割捨的矛盾親情,常常是「能力較佳」的那一位手足會有的想法。檢討後發現到二個可能原因:

  1. 父母會將學習資源留給值得栽培的那一位子女,而資源較少的那一位子女,未來父母會扛起後續照顧的責任,例如透過政府提供的退休金等,但卻忽略了這照顧的接力棒,未來會傳給其他手足……
  2. 若自認自己的能力不佳,會覺得反正家中的一切,除了爸媽會扛,能力佳的手足也會幫忙扛,怎樣都輪不到自己。也因如此,在眾多的羽翼保護之下,人生及生活也沒有什麼值得煩惱之處,直到父母離開的那一刻……

手足當中,那四類最容易被要求負責照顧年邁的雙親?

  1. 長子、長女
  2. 沒有「正當理由」的手足
  3. 沒有配偶,所以「行動較不受限」的手足
  4. 沒工作、工時短,所以「好像很閒」的手足


無止盡的兩大類家庭「依賴」

(第一類)

經濟能力較差的子女,長期依賴父母親的照顧,當父母親倒下的那一刻,其他手足就必須代替父母親,照顧經濟能力差的那一位!

<解決方法>

嘗試讓經濟能力較差的手足,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例如能有基本的醫療保障、現金存款、理財觀念等。


(第二類)

雙親病倒後,主要照顧父母的該位子女,隨著時間逐漸與社會脫節,等父母親離開後,其他手足就必須照顧該位當初犧牲自己原本生活的手足。

<解決方法>

並非將照顧父母的責任,推給其中一位「無正當理由可拒絕」的手足,其他手足就能無事一身輕。這只是將照顧他人的時間「延後」罷了,從原本該照顧父母親,延後到照顧該位當初照顧父母的手足。所以在一開始照顧病倒的父母親時,手足間就該妥善分配工作、規劃財務,包含照顧父母親的該位手足。將該位手足視為照護人員的一部分,提供一定比例的薪資福利等。


一般常見的手足風險:

  1. 讓手足依賴自己,就等於控制對方?
    尤其若有經濟方面的依賴,往往後來會成為不願被控制而引發爭執的導火線。相信這不是雙方所樂見的結果,家人本不該是「主從關係」,而是能「互相扶持」、「互相照顧」。
  2. 欠缺「正當理由」的手足,往往也是照顧父母親的那一位
    兼職的較全職的適合回家照顧父母
    單身的較結婚的適合回家照顧父母
    和父母同住的較沒有同住的適合回家照顧父母
    而因無「正當理由」而回家照顧父母的手足,正是未來需受人照顧的那一位。
  3. 「女兒」成為照顧父母的首要人選
    書中提到,在目前的日本社會,『「父母和家庭」都是女人的責任』這件事,成為性別觀念的箝制。也因如此,「女兒」成為了父母親本人的期待及實際上的照護者。
  4. 期待「被拖累也無所謂的小孩」來照顧
    若手足中出現了所謂的「人生勝利組」(例如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等),無論在「追求勝利」的過程中是否有接受父母的金援,通常父母都會小心呵護這個「完美的子女」。此時,照顧父母的人選,當然就是那位「表現不佳」、「被拖累也無妨」的那一位了。

父母也因長期對某位子女的「偏心」,讓「手足差距」持續擴大,也形成了未來的「完美風暴」(手足風險)


四個階段,讓「風險」變「資產」

第一階段 : 認清風險是什麼,該擔心的又是什麼。

第二階段 : 在父母健在的時候,重新串起手足關係。

第三階段 : 找一個最適合的「第三方」居中協調。

第四階段 : 眼光放遠,長時間慢慢培養手足關係。


過去,傳統的家庭關係中,存在著「分工」的責任,有的人負責在外賺錢(通常是男性),有的人則負責打點家中的一切(通常是女性)。而社會保障大多優先保障必須養家的男性的工作和收入,其他的家人,則處於「依賴」的狀態。麻煩的是,當家中經濟支柱倒下的那一刻,往往也宣告著黑暗的降臨。

今日,因著環境的變化,上述分工的那條線開始變得模糊,外出工作和照料家庭竟是同一群人(雙薪家庭),雖然降低了所謂的「依賴」問題,但一旦有家人需要被長期照顧時,就出現了在努力賺錢和照顧家人之間無法兼顧的矛盾問題。

或許,無論是什麼型態的家庭責任分配,甚至無論你今天是單身還是有家庭的狀態,請務必照顧好那個「最小單位」的自己,包含財務、生活上的一切。

原來,不是單純年齡到了,就會自動達成「生活獨立」,對吧?

歡迎至我與博客來策略聯盟的連結購書,謝謝!  

購書連結 :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georgechiang/products/0010777364?utm_source=georgechiang&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2203


作者簡介:
蔣竣植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碩士

經歷
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第一、二屆經濟日報全國大專盃/技專盃財富管理實務案例競賽評審
台北大學企管系、輔仁大學、醒吾科大、育達商職等專題講師
致理科大財經系投資型保單證照、理財規劃實務等課程兼任教師、模六證照班講師
經濟日報周末理財版專欄作家、理財+1課網站、方格子網站專欄作家
好險有錢、SMART致富月刊專欄作家、鏡週刊財經專欄諮詢顧問
科技業、飯店業、壽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銀行業等特約講師
NEW98.1財經晚點名、中廣103.3理財生活通等廣播節目來賓

部落格

 

攝影師:Te lensFix,連結:Pexels


文:邱玉茹

從2020年初疫情爆發到現在,使得大部分的人後來的兩年都沒有出國旅遊,最近都會看到朋友在instagram的限時動態po上自己最近一次出國的照片,看著自己或是朋友的旅遊照片,應該都心癢癢的吧!而兩年沒出國旅遊,自然而然多存下了大筆的旅遊費,有朋友說:「兩年多沒有出國,真的存錢有感耶!」除此之外,像是公教人員每年隨著年資調整敘薪,多存下來的這筆錢是否也有好好運用呢?

雖然沒有出國旅遊,可以省下不少旅遊費,不過也因為疫情在家工作而增加了其他的花費,例如:烤箱、烘焙器具、廚房用具、家電、香氛器、植栽、運動器材、麥克風、網路鏡頭、3C產品……等等,都是居家工作或待在家裡會用到的實用品。沒出國省下來的旅遊費,上面的花費你買了幾樣呢?

先分享結論,若平常有做好理財規劃,存下來的旅遊費或是加薪的這部分,其實都花掉也沒關係,過得開心就好。

如果旅遊費或加薪的部分沒有花光,可以怎麼做運用呢?以下跟大家分享3個運用方向。 

一、犒賞自己、享受生活

隨著疫情的影響,不管是之前分流上班,或是適應了遠距工作,待在家裡的時間都變長了!至少要把家裡打造的更舒適些,像是把客廳沙發區布置成可以好好享受早餐或下午茶的地方、挪個空間打造一個咖啡吧台、房間放上一個香氛器,還有因為疫情大家都變成烘焙達人,犒賞自己不需要理由,好好跟家人朋友享受生活吧!

二、自我投資、能力提升

投資自己准不會錯,工作專業的進修、能力提升,讓未來有更好的籌碼為自己加薪;生活上以畫畫、音樂劇、參加管樂團陶冶性情,又或是爬山、上健身房強健自己的身心,瑜珈提升身體的柔軟度、緊實體態、紓壓、提升專注力……等等。當投入在某件事情的當下,觀察自己心情與身體狀態的變化,除了能力提升,更能了解自己的需要。

三、投資理財,投資未來

多存下來的錢,如果只是放在銀行,除了幾乎沒有利息,本金的購買力還被通膨吃光光,尤其近期因為疫情影響,光是三餐或食材費,都能感受到通膨的威力;做好理財規劃或提高資金的投入(至少為年收入的30%),都是為了能達成自己的理財目標,讓未來的生活品質更符合自己的期待。

以上就是玉茹分享存下來的旅遊費,3個可以運用的方向,這筆錢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去處呢?期待您與我們分享唷!

當然若平常有做好理財規劃,省下來的旅遊費或是加薪的這部分,其實都花掉也沒關係,過得開心就好啦!


作者簡介

作者:
邱玉茹CFP

經歷:
金融產業年資2011年~迄今,Smart雜誌、Money錢雜誌、好險有錢網站專欄作者,FPAT理財規劃報告書第二名

現職: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台灣理財促進會公關活動召委

專長:
個人/家庭財務報表、退休規劃、保險規劃、投資規劃、資產傳承

服務對象:
公教人員、工程師、醫師等族群

部落格:
艾利。財稅私事https://aaalicechiu.blogspot.com/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連結:Pexels




「通膨」「經濟混亂」和「全球疫情」被視為影響2022年全球市場的三大因素。而對經濟與金融市場,及個人投資理財而言,最大關鍵在於美國聯準會的升息動態。

因此在六月的大咖講座,隆重邀請具備多年投資及研究經驗的「呂忠達老師」,針對近三年的投資變數及未來的方向,進行詳細的剖析介紹。

機會難得,請大家盡速報名。

本次課程擴大活動舉辦,歡迎邀約非會員、新科CFP/AFP 、一同來線上交流、學習!課程中亦安排活動串場,亦準備有小驚喜!期待您們的參與!


日期:111/06/04(週六)

時間:14:00-16:00 (13:30 開始報到)

講師:呂忠達老師

主題:從國際政經情勢看投資展望

方式:Webex線上課程


《貼心提醒》

  1. 本次課程採線上進行,請大家注意線上課程規範。
    線上課堂將會採進入管制的方式,請使用【中文全名】提前進入課堂,並耐心等待。
  2. 報名學員:
    請務必提供『正確且常用的有效電子信箱&正確中文全名』、如要申報CPD時數,請務必提供身份證字號。
  3. 已報名課程而無法出席者,若未於06/01(週三)中午12:00點前申請取消,下次課程將會把您列入候補名單。

取消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NA78Qe1LCWguAge8A

攝影師:zydeaosika,連結:Pexels

文:蔣竣植CFP

「搞什麼東西,公車司機竟然不等我一下!」
「要不是前面那位擋在手扶梯不走,我應該就會搭上這班捷運了!」

相信大家都有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經驗,而上述在內心的吶喊小劇場,也可能每天都在上演。「哎呀!差一點我就搭上了!」若這樣的遺憾常常發生,你認為這是有著倒霉鬼的天生特質,還是有嘗試想要改變這一切呢?

「搭公車的理財啟發

一般而言,確實排隊搭公車的機會不太多,大家都會在站牌附近望著公車到來,直到公車接近站牌,人潮才會聚集到前後門,彼此推擠著陸續上車。而不善「推擠」的我,常被卡位的民眾給擠至上車人潮的後方,也或許在後面的緣故,心急想上車的情緒,免不了會瞄一下另一個門的上車人潮是否較少,就嘗試走至另一個門,期待能帶來擠上車的好運,沒想到此時車上皆已擠滿了人,就只好放棄並目送這一班車的民眾,等待下一班車的到來⋯⋯

各位有這樣的經驗嗎?這感覺有點類似台語所謂的「吃碗內、看碗外」,無論此時此刻的自己處在什麼情況,總覺得別人的比較好,就產生了「移情別戀」的想法,而結果卻常常什麼也沒得到。

原本,為了「緊急預備金」的準備,而將部分資金擺至銀行定存。

原本,為了培養「存錢紀律」,而開始透過儲蓄險來養成習慣。

原本,為了學習投資,開始透過每月「定期定額」來小額投資。

沒想到一個投資環境大好,遂將定存解除、儲蓄險解約、定期定額暫停,全數將資金移至股票市場,跟隨熱錢在市場中橫衝直撞,期待著財富的到來。但股市因著一個下跌的衝擊,讓這故事的結局往往是懊惱與後悔……

是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其實股票市場並沒有錯,所有的理財工具都是中性的,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在當初規劃這項商品的初衷,每個理財商品都有其特性及功能,並無法單就獲利的速度來衡量。更重要的是,若以「風險」的角度,唯有資產的有效配置,才能讓財富能夠有效增長。

「搭捷運」的理財啟發

相同地,在上下班通勤的時刻,搭捷運也常會有錯過此班車的懊惱,雖然捷運的班次會較公車來的密集一些,但沒上車還是會覺得失望。有時無聊會想,一開始進站搭乘手扶梯時,我應該站右邊悠閒地慢慢移動,還是應該隨人潮走左邊快速通行?(雖然現在已取消手扶梯的左邊為快速通行了)但為了減少錯過車的懊惱,我大多選擇了左側的快速通行。

「早知道……」,這三個字相信是很多投資理財時的感嘆詞!我常提醒財務諮詢的民眾,一方面要確實了解財務上的各面向風險,及早因應及準備!另方面,若每年有固定時間、固定支出的金額,例如保險費、小孩學費、所得稅等,就該將這些項目的金額加總,除上12個月後,逐月從薪水中提撥。這樣不僅能降低某月份的大額支出,在提撥之後的剩餘薪資,也就是該月份可供彈性運用的生活開銷了!嘗試讓每個月的支出平準化,才有機會清楚錢的確實流向。

過去,會因沒搭上車而懊惱。現在,會慶幸自己是下一班車第一位進入車廂的,說不定還有機會能找到位子坐。這樣的正向思維,或許也可用在我們的投資策略之中。過去會因為股市下跌而導致帳上虧損,或是獲利減少,但現在同時卻也是逢低加碼、壓低平均成本的時刻。當然了,這一切還是要依你所選擇的投資工具及投資策略而定。但無論如何,投資理財的很多決定,其實並不在「技法」,而是「心法」。

看似生活之中的小事,原來都值得作為我們投資理財上的借鏡,與各位分享。

歡迎預約
財務諮詢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6_01.html

歡迎報名
財務顧問線上訓練課程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3_01.html

作者簡介:
蔣竣植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碩士

經歷:
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第一、二屆經濟日報全國大專盃/技專盃財富管理實務案例競賽評審
台北大學企管系、輔仁大學、醒吾科大、育達商職等專題講師
致理科大財經系投資型保單證照、理財規劃實務等課程兼任教師、模六證照班講師
經濟日報周末理財版專欄作家、理財+1課網站、方格子網站專欄作家
好險有錢、SMART致富月刊專欄作家、鏡週刊財經專欄諮詢顧問
科技業、飯店業、壽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銀行業等特約講師
NEW98.1財經晚點名、中廣103.3理財生活通等廣播節目來賓

部落格:
方格子-阿植聊理財
https://vocus.cc/georgechiangpudding/home

攝影師:energepic.com,連結:Pexels

文:蔣竣植CFP


「顧問!我被老闆給fire了!」

「還好,你當初有一直提醒我銀行要準備多存一些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在驚訝之餘,我似乎也感到那麼一絲絲的安慰!

「財務諮詢」的重要性

隨著財務諮詢經驗的累積,慢慢發覺到諮詢的目的,就是在當你的人生發生一些事情的當下,可能已經令你苦惱、心煩,甚至不知所措,但當你靜下心時,會發現財務方面的影響其實並不大,如此一來,就能讓你專心面對眼前的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而這,正是財務諮詢的意義與功能。

或許你覺得就算沒有做過財務諮詢,日子也是一樣過,不覺得有什麼差別,對吧?那是因為大部分的人一直以「現在」的思維在生活,祈禱著一整天都能平安渡過,不要有什麼突發狀況發生。但實際上,在財務諮詢的過程中,除了會檢討「過去」所發生的一切,造就「現在」的財務狀況之外,也會一併加入「未來」的可能情境,以確認「現在」的財務狀況是否能夠應付。簡單說,從原本的「點狀」(現在)視野,擴大到「線狀」(過去、現在、未來)視野,也就是包含了一段較長的時間軸線,來一併分析你的財務歷程。

烏鴉,提醒著不願面對的可能風險

常覺得CFP彷彿是財務上的「烏鴉」,在諮詢的過程中會不斷提醒每個財務項目可能會面臨的風險,雖不希望發生,但總是要事先準備。所謂「忠言逆耳」,而這些「忠言」嚴格說起來只是「提醒」,但為了以防萬一,在財務上還是會強烈建議要有所準備才行。

理財工具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是否適合的問題,每一步的財務規劃,都有其真正目的:

l 買保險商品的目的,並非希望發生事情,而是萬一真的發生,你會說:「還好當初有買一些保險!」

l 做財務諮詢的目的,除了希望未來財務能更順遂之外,就算發生了什麼,你會說:「這對我的財務影響不大!」

l 對投資做功課的目的,除了對上漲的期待之外,更重要的是萬一遇到下跌時,你會說:「我早有準備,不擔心!」

其實財務規劃中的每一個步驟,都該將風險列入考量,以降低未來的財務衝擊。

回到失業這件事,隨著各產業的快速變化,每個人似乎更需培養不同的能力,以降低未來被市場淘汰的機會。而站在財務顧問的角度,當初能協助規劃,以降低在這段期間的經濟壓力,也算是沒砸了這專業的招牌。

相信未來還有很多的挑戰等著我們,而財務的風險大軍一波波的來襲,你準備好了嗎?

歡迎預約
財務諮詢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6_01.html

歡迎報名
財務顧問線上訓練課程 : 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3_01.html

作者簡介:
蔣竣植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碩士

經歷:
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第一、二屆經濟日報全國大專盃/技專盃財富管理實務案例競賽評審
台北大學企管系、輔仁大學、醒吾科大、育達商職等專題講師
致理科大財經系投資型保單證照、理財規劃實務等課程兼任教師、模六證照班講師
經濟日報周末理財版專欄作家、理財+1課網站、方格子網站專欄作家
好險有錢、SMART致富月刊專欄作家、鏡週刊財經專欄諮詢顧問
科技業、飯店業、壽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銀行業等特約講師
NEW98.1財經晚點名、中廣103.3理財生活通等廣播節目來賓

部落格:
方格子-阿植聊理財
https://vocus.cc/georgechiangpudding/home

攝影師:Ali Pazani,連結:Pexels

文:林靖傑 


圖片來源:pixabay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突然有個東西的吸睛度、討論度、炒作度爆高,忽然所有人都在問這是什麼、可以做啥、真的這麼好賺嗎?就連平常沒有聯絡的朋友,也突然臉書私訊問我,太神奇了,這是什麼呢?就是NFT

NFT爆紅後,網路上越來越多關於NFT的文章跟影片,但是大部分都是在說明NFT的誕生、操作、獲利多少等等,談到NFT在財務上的風險、可能的效益,卻很少。

本篇文章就跟各位談談,NFT的特性在財務面上的風險、可能的效益、未來可能的應用發展,給予對於NFT有興趣的朋友們,一點參考。

最近這幾年虛擬幣大流行,因為漲跌都是又快又猛,江湖上出現一句話「幣圈一天,人間一年」。NFT爆紅後,多了一句話NFT一天,幣圈一年」。

從以上這兩句話就可以知道,NFT的變化超級快,搞不好是超音速(笑)。

至於為什麼這麼快呢?就要從NFT的兩大特性說起:

一、不重複性:NFT並不是新的一種虛擬幣,雖然中文翻譯為「非同質化代幣」,但是它不是幣,我覺得用代幣來看NFT不是那麼貼切,NFT本身是一串代碼,用這代碼做為數位憑證,並且這個代碼完全不會重複,每個都是獨一無二,就像我們的身份證字號或是車牌號碼一樣,是不會重複的。
就是因為這個不重複性,讓藝術、音樂這些重視原創的領域,對NFT為之瘋狂,過往實體的藝術品、古董、字畫、音樂等,都需要經過非常謹慎的鑑定過程,確認是真的還是假的或是復刻。但是NFT不需要,因為剛剛有說,每個NFT的代碼是不會重複的,加上因為在區塊鏈上,每筆的交易會被確實記錄,因此從交易紀錄上,查到第一個賣出的人是不是原創者,就知道了。

二、分潤抽成機制:當一個NFT每次交易時,目前聽到的多半是每次交易價格的10%,會給到原始創作者,平台則是收大約2.5%的手續費。
聽完這兩大特性,觀眾朋友應該就知道,為何很多創作者從原本的實體作品,改成NFT了吧,一個原因是實體作品容易被仿冒、一個原因是實體作品賣掉之後,後面任何的轉手交易,原創作者都拿不到半毛錢。反之,NFT每次交易創作都能分一杯羹,讓創作者有機會產生系統性收入,擺脫做藝術的大部分都很窮的狀況!

圖片來源:pexels


聽到這是不是感到熱血沸騰?加上近期運用NFT一夕致富的新聞,是不是迫不及待要馬上投入NFT市場?

別急,接下來要跟大家說,投入NFT市場前要特別注意的三個細節:

1. NFT的價值完全由市場決定:有人買就有價值;沒人買就完全沒有價值。我並不是在講幹話哦!現實世界,比方說農產品滯銷、石油太貴、物價太高,會有政府出面調控。可是區塊鏈的世界是去中心化,沒有調控這件事。隨便舉例子,比方說前陣子有一位印度男生,把他累積四年在電腦螢幕前的自拍照做成NFT,結果交易量超過台幣2600萬!現在是不是有人要去蒐集自己的自拍照?還有一個例子,是一位新加坡女網紅,一樣把自己性感自拍照做成NFT,一週賺快2億。
現在是不是有人文章看不下去,已經去製作NFT了?
再等一下,別急!這只是少數案例,而且未來若沒有價值,最後一位買的人,就只能留做紀念或收藏!所以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NFT的價值沒有標準,你是想要撈一波?還是收藏?要先搞清楚!

2. 匯率風險:跟實體貨幣一樣,因為交易NFT是使用虛擬幣,現在主要是以太幣來交易NFT,所以假設NFT本身漲價,以太幣下跌的話,還是有可能變成賠錢!

3. 駭客:虛擬世界靠的是帳號、密碼,即使區塊鏈上的交易不能造假,但是駭客可以攻擊你的帳號,還是有可能被偷!

以上是我認為NFT爆紅的基本兩大特性,以及我認為要特別注意的三個基本風險細節。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還是想問:所以到底NFT能不能碰?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嘗試、冒險、挑戰的人,可以玩玩看NFT沒有不可以,只是要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不要一頭熱、瘋狂買NFT

如果你是想要賺時機財的呢,要記得,這是投機,不是投資,有非常高的運氣成份,可以把NFT看成是一種樂透。

如果想要梭哈,隔天睡醒就財富自由的呢?恩,還是看完這篇文章後,早點洗洗睡吧,在夢裡什麼都有哦,啾咪~


圖片來源:pexels


不是我要嘲諷,事實是高達80%~90%NFT沒有賺錢!觀眾朋友可以想想看,你是賺錢的時候會分享,還是賠錢的時候會分享?我想幾乎都是賺錢了才會分享對吧!

那麼現在NFT有賺錢的,查一下新聞很快就查完了。而且要注意一件事,NFT有賺錢的,多數發行者本身就是很有名的個人或品牌,像是師園鹽酥雞、周杰倫、黃明志、NBA、漫威等。他們本來就有知名度,原本就有周邊商品或代言,NFT對他們而言,只是另外一種周邊商品,尚不足以證明NFT真的好賺!

對於NFT,我個人兩個小小的結論:

1.試水溫玩玩可以,不會影響到原本的財務、原本的生活就好。

2.當創作者,成本低,有機會從韭菜身上賺外快,增加一點收入。

至於NFT未來的運用,既然它有難以被串改、獨一無二不重複等特性,我認為非常需要這兩大特性的驗證、相關憑證,例如各式票券、實名制等,都有可能改成運用NFT。再延伸到財務金融上,我認為因為金融監理特別謹慎、嚴格,在金融上的數位憑證、交易紀錄等,導入NFT的方式執行,或許會更方便。

對於NFT有研究、有想法的朋友,歡迎在底下留言區發表你的看法,留言互動哦。

 

作者簡介:
林靖傑  

江湖暱稱:
鋼鐵紳士

現職:
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台灣理財促進會活動召委

經歷:
金融從業9年、理財周刊、好險有錢網站作者

主要服務:
從生活揪出財務漏洞,擺脫月光消除投資理財盲點,讓財富有效提昇協助個人工作室,獨資公司、公私帳務分明,解決獲利不清困擾家族財富傳承分配,降低家族成員紛爭全生涯理財規劃,重新拿回金錢、人生主導權

部落格:
https://linccj.blogspot.com/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Irongentlemanlin

 LINE@

Facebook
財務管家鋼鐵紳士


攝影師:Oliver Sjöström,連結:Pexels












作者:詹姆斯·瑞卡茲(James Rickards)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22/01

文:蔣竣植 CFP

「世界正等待源自武漢的病毒終於盛極而衰,但這個期待可能永遠不會實現。」

2020年三月份所爆發的全球疫情,讓全世界的經濟來到了難以預測的境界。08年的金融風暴,源自於錢,可透過錢來解決;20年的全球疫情,源自於人,卻隱含著許多變數,讓許多政策被視為有著實驗性質的嘗試。

作者提到,若初始病毒源自於中國,而受影響最大的卻是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該如何化解因病毒危機,造成兩國之間的紛爭?但在透過政治方式來解決之前,美國的疫情已嚴重擴散,不得不嚴肅面對!2020年的三月份,美國政府採取「封鎖」的政策,希望能藉由「限制移動」來降低病毒的傳播。

尷尬的是,由於美國各州是獨立運作,因此沒有任何兩州的隔離政策是相同的,這一州的購物限制,讓州民們冒著可能風險至隔壁州購買,不小心讓移動的範圍放大了許多。政策如同藥物一般,有好的療效的同時,卻需伴隨著副作用產生。作者提到在被迫封鎖的期間,使用藥物、酗酒、家暴甚至自殺的人,所增加的人數較以往的平均值高了好幾倍。因此作者在書中一直強調這樣「不確實」的封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遠多過於防止疫情擴散,甚至是對經濟重傷害!

2008年的金融風暴,開啟了熱錢湧出市場的序幕,美國聯準會透過印鈔購債的模式,藉由市場的充沛資金,減緩了金融風暴所帶來的衝擊。而後續持續增加第二、第三輪的印鈔救市,也奠定了「現代貨幣理論」,也就是所謂「忽略國家債務、先救投資市場」的機制。作者認為縱使後續有收回部分的市場資金,但「債台高築」這件事,恐怕會影響未來的美元地位。

當病毒摧毀我們所謂的文明

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據統計高達五億人遭受感染,死亡將近一億人。如此大的衝擊,對當年有經歷過的民眾而言,是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與影響。此回的新冠疫情,雖然隨著醫療的進步,並沒有當年如此大規模的感染,但畢竟絕大多數的人並沒有經歷過,當感染來臨的那一刻,眼見所見的一切,依舊震撼與難以置信。

此回的影響分為兩個層面:生理與心理。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的身體傷害,或許要藉由時間才能知道對身體影響的範圍有多大(當然,這對生理的影響可能是病毒所造成,也可能是疫苗所造成)。心理層面則是由隔離孤立造成的行為機能障礙和商業封鎖的精神影響。在鎖國封城的期間,少了過去頻繁地與人互動,或許會開始變得孤立、思考開始變得負面。無預警因封城所延伸的失業,在震驚之餘,生活斷炊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原來在疫情肆虐的這兩年,心理上的一切遭遇,可能嚴重影響到身體機能;而被感染的身體,亦同時將心理、思維給蒙上一層恐懼的陰影。當天秤兩端的平衡被破壞之後,或許一輩子也無法恢復。

最後,作者建議現金、黃金、房地產、公債、股票等工具,是接下來投資時的不錯配置。當然,這前提是對上述的工具有所研究,也要對市場的情勢、氛圍有所瞭解才行。

或許,我們無法控制外在環境的變化,但我們可以先把自己打理好,才能面對未來的一切挑戰。


作者簡介:
蔣竣植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碩士

經歷
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第一、二屆經濟日報全國大專盃/技專盃財富管理實務案例競賽評審
台北大學企管系、輔仁大學、醒吾科大、育達商職等專題講師
致理科大財經系投資型保單證照、理財規劃實務等課程兼任教師、模六證照班講師
經濟日報周末理財版專欄作家、理財+1課網站、方格子網站專欄作家
好險有錢、SMART致富月刊專欄作家、鏡週刊財經專欄諮詢顧問
科技業、飯店業、壽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銀行業等特約講師
NEW98.1財經晚點名、中廣103.3理財生活通等廣播節目來賓

部落格

攝影師:Alex Green,連結:Pexels


近期隨著王力宏先生從防疫旅館出關,傳出烙人到吾疆探視小孩,引發新一波陰謀論後,再度引出蕾神之鎚。不過本文並非要探討此事件及其中陰謀論的真相,也沒有要討論性成癮、兩性關係等議題。而是由吾疆這棟豪宅及蕾神提及的婚前協議、離婚協議(先假定為真)等,延伸出的夫妻間的財產制度、關係不同時的財產分配「眉角」。

這次王力宏、李靓蕾事件關注度如此之高,一來是完美人設的崩壞衝擊;二來則又是一起豪門理財的經典故事,牽涉到「自然人」、「法人」、「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等分配及稅務問題,稍微複雜一點。本文僅就理財上的財務安排做探討,其餘人設、感情等方面不在本次討論。

在進一步談論分配與稅務之前,先了解一下其中關鍵的身份與權利:

「自然人」:法律用語,一般生物學上定義的人都是自然人。

「法人」:由法律創設而可以成為權利義務主體的一種組織體。

「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保障婚姻中經濟弱勢的一方,算法如下:

夫妻名下之婚後財產(繼承、無償取得、慰撫金不算)-婚姻期間債務=剩餘財產

雙方剩餘財產比較少的一方,可要求獲得雙方剩餘財產差額的一半。

由於判定經濟弱勢的方式,是依據名下財產而定,易被有心人士利用此權利,奪取財產。因此,2020年底通過修正案,法院可以就對於家庭付出的貢獻度,斟酌調整,盡可能達成實質公平性。

進入正題,此次吾疆豪宅就是上述身份權利,延伸出精密的資產安排!

首先,「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是指自然人名下的財產,舉凡現金、股票、基金、不動產等(保單在此認定較複雜),這邊要注意兩點:

1.  法人資產不受「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影響,僅有該公司股權價值被列入計算!

2.  以蕾宏事件而言,若已經離婚沒有夫妻關係,且不動產給予不在離婚協議內(依離婚協議做移轉,不算贈與行為),是之後改變心意而給予不動產,此時會變成是贈與。今天若是自然人情形下,宏送給蕾,那麼贈與稅是宏負擔。但是吾疆是法人持有,法人本身沒有贈與稅,變成是公司名義送給蕾,反過來蕾要繳最高40%的所得稅!但是若用協議方式取得,一則沒有贈與問題;二來沒有所得問題;三是未來出售時成本認列以前次取得時間點(宏宏買的時間)為基準。

3.  若蕾真的取得吾疆,日後不想住把它脫手賣掉,還要面臨房地合一稅2.0,若是受贈取得,取得成本以土地公告現值、房屋評定標準價格認定,會與豪宅市價落差極大,面臨最高45%的房地合一稅!

這時一定會想問,那麼要怎麼做比較好呢?

拿現金

為何非要房子不可呢?現金拿了,自己去物色新環境、新房子豈不更好?

這一事件也可驗證,蠻多人應該都知道台灣人很喜歡開公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法人」身份,多一個法人身份可以享有法律上賦予的權利、操作的空間多很多,相對於公司要負擔的義務而言,非常吸引人,從這個事件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法人的威力!平時有在看新聞、關注不動產消息的朋友就會發現,豪宅多數都是公司持有。當然首要因素考量不是要防離婚爭產,而是其它考量。

但是,仍然可以從這起事件歸納幾個重點:

1.財商非常重要!

2.離婚協議、婚前協議非常重要!

3.豪門背後有律師團、會計師協助縝密的安排!

4.自己要有生存能力、經濟能力!

5.身邊有可信任的專業顧問很重要!

6.「提早安排」非常重要!(內行人都這麼做)


作者簡介:
林靖傑  

江湖暱稱:
鋼鐵紳士

現職:
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台灣理財促進會活動召委

經歷
金融從業9年、理財周刊、好險有錢網站作者

主要服務:
從生活揪出財務漏洞,擺脫月光消除投資理財盲點,讓財富有效提昇協助個人工作室,獨資公司、公私帳務分明,解決獲利不清困擾家族財富傳承分配,降低家族成員紛爭全生涯理財規劃,重新拿回金錢、人生主導權

部落格:
粉專:

攝影師:lilartsy,連結:Pexels

文:王敏華 


〈斷捨離〉是近年來很時興的理念,即「絕不需要的東西,去多餘的事物,脫對物品的執著。」原本是指對日常生活用品的〈斷捨離〉,追求極簡的生活空間,達到心靈的舒暢。


 我個人覺得一個長遠的理財規劃,也是要從〈斷捨離〉開始做起。很多人都知道理財很重要,卻一直沒有決心好好規劃跟執行。問其原因,不外乎是錢不夠用,每個月都成月光族,哪來的錢可以理財?或是投資怕賠錢、擔心進場時機點不對,錢放銀行定存就好。


殊不知這些理由都可以從〈斷捨離〉來改變:

一、絕不需要的東西:

消費太多,入不敷出,成為月光族。理財應該是收入-儲蓄=支出,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卻是收入-支出=儲蓄,每到月底,錢都花光了,根本沒有剩下的錢可以儲蓄。年輕人追求小確幸,排美食、買限量商品、人手一杯手搖飲,看似都是小額的花費,但累積下來就是大支出,變成月光族。要分清楚想要跟需要,網購很方便,所以,也就造就了許多人衝動性購物。買了一堆用不到的物品,花錢又占空間。因此,從改變消費習慣開始做起。只買有需要的物品,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就可多出儲蓄的錢。好好做規劃,小錢可以變大錢。

二、去多餘的慾望

慾望太多,就不易滿足。追求流行時尚,永遠追不完,每季都有新品。物慾太多,只會瘦了荷包。名牌服飾,名牌球鞋,名牌包 ,總覺得只要把這些精品穿戴在身上,就可彰顯自己的身分地位,甚至想開名車。其實這都只是表象,時下也常有開著賓士 300 的年輕人,油也只能加 300。不要一昧的追求物慾,其實心靈的滿足才是更快樂的,所謂的知足常樂,也是當今有些人追求的減法人生

三、脫對錢放銀行定存的執著:

很多人理財的方式,還是選擇將錢放銀行定存,覺得這樣是最安全的,本金不會有損失,卻忽略了通貨膨脹的因素。以現在不到 1%的定存利率,其實是抵不過 2%的通貨膨脹率。雖然定存不會有損失,但實質的購買力卻下降了。相信現在大家對物價上漲一定很有感,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如果理財還是執著放銀行定存,生活經濟壓力一定會與日俱增。因此,一定要脫離對於錢存放定存的執著。只要觀念轉個彎,把錢放在投資帳戶。不管是股票、基金或是指數型投資,只要能夠長期持有,透過複利增值,獲利一定是優於定存甚多。唯有這樣,才能打敗通膨怪獸,也才能創造被動收入,達到財富自由。

 對日常生活用品的〈斷捨離〉,是為了追求極簡的生活空間,達到心靈的舒暢。而理財規劃的〈斷捨離〉,也是追求一種簡單的理財方法。把這個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定期定額投資就是簡單的事情,但重點是要持續不斷投資,唯有長期持有,才能產生複利效果。就如同股神巴菲特說的〈雪球理論〉:只要找到夠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道,雪球就會越滾越大。只要我們從〈斷捨離〉做起,理財就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而且現在就是進場的時機,只要靜靜等待複利的增值,就可輕鬆享受樂活的人生。


作者簡介:
王敏華 

現職:
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

經歷:
金融相關產業服務25年資歷
FPAT 2021 理財規劃書競賽個人組優勝

專長:
理財規劃、退休規劃、保險規畫、租稅與財產移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