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2021

攝影師:Keira Burton,連結:Pexels


文:邱茂恒

到底甚麼是風險?

學保險的人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純粹風險、道德風險、可保風險……等。學投資的人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系統性風險、非系統性風險、波動風險……等。

其實啊!風險這件事要表達的就是「不確定性」,無從百分百確定事情的發生、過程甚至結果如何,也無法確定結果對自身的影響。也因為風險無法確定,我們才會考量如何應對風險,如自留、避免、預防、移轉。也考量風險可不可以預測跟計算,依據歸納法算出頻率跟強度來計算期望值。

但是在考慮這些的前提之下,我們要真正意識到風險就是不確定性。所以即便天氣預報99%下雨,老天卻送你一個大晴天也請不要訝異。正因如此,我們才也需要去做管理,不然百分百確定的事那就做與不做就好了,一翻兩瞪眼,哪需要考量自留、避免、預防跟移轉。不過老天給予我們的本能卻常常讓我們忽略這件事,所以我們很容易以確定的思維去看待不確定的事情,讓我們思考一下以下的例子:
  1. 約翰努力認真念書,考試卻沒有考到第一名,甚至遠遠低於預期他覺得好像努力一點用都沒有了。
  2. 湯姆預期存貨的周轉沒有問題,屯了一堆貨之後面臨無法變現的狀態,卻因為新聞影響跟到貨品的風頭趨勢,很快速地將貨出清,湯姆覺得自己果然眼光獨到。
  3. 傑克看到大家投資每年領的現金股息約為5%,他就覺得那看來可以提早退休了,拿房子去貸款2%,投資卻可年領5%,而且未來價差獲利精彩可期,那就趕快錢借一借就來做投資吧!
  4. 傑利自詡義大車神,生平從不出車禍,壓車帥氣從來不出包,終於在某個拐彎處直接甩尾垂直下山,創造義大下山最速傳說。

線性思維 VS. 非線性思維

我們非常容易以線性的思維,去應對非線性的結果。簡單來說,我們常覺得怎麼做就會有甚麼結果,而很難去思考判斷結果到底受到甚麼其他事影響。這也是我們常出錯的原因,我們希望結果很好而去做,但可能本質不如我們想像,卻發生了一個我們不想要的結果。

這種狀態其實考驗的就是我們的「風險承受度」。我們常因沒有考量到其他的可能性,沒有去理解這世界有太多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編按:也或許有~但大多人在行為時不會去想~這在心理學上叫「確認偏誤」)。這會讓我們在遭遇事情的時候,輕忽我們有沒有辦法承擔風險,而釀成更嚴重的後果。雖然尼采說「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但也不能讓自己死到不能再死,這樣根本沒機會成長茁壯。

失敗是成功最好的特效藥

失敗跟疫苗其實是很像的,這是讓我們嘗到一點挫折後,我們沒有被打倒,反而因為有過這樣的經驗,更有能力處理相同本質的事情。這讓我們有承擔「不確定性」的能力與意識,而若無法意識到自己要承擔風險,就將會是最大的風險。做錯事就是你以為對了,去做後才發現他不是

作者簡介:
邱茂恒
查爾斯是國際認證理財規劃師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定方財務顧問公司(股)的創辦人暨理財規劃顧問,同時也是粉專「查爾獅&牙牙的投資理財與文學」版主。專長為個人與家庭的保險、投資、財務諮詢規劃,並致力於財商觀念的推廣,也不斷透過各類型讀書會分享投資理財、哲學、心理學等觀念,並且也擔任相關講座講師。

 

攝影師:Maddy Freddie,連結:Pexels


文:邱茂恒

我們能夠投資的前提?

前幾天有位朋友跟我諮詢面談,他說他手上有些閒錢,要怎麼樣做投資好?我說這個問題很大,而前提我想要清楚的地方有下列三點:
  1. 為了甚麼而投資?
  2. 要賺到多少?
  3. 怎麼確認這100萬是閒錢?
後續的討論是他個人的隱私,不過我想這樣的問題,應該大多數人也都會遇到。我們到底為了甚麼要做投資這件事?或許有人會說是「賺錢」。但仔細想想,我們想要錢不是因為錢本身,而是錢可以讓我們獲得甚麼。最原始的原因則是,我們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

人生的恆等式

我們在人生上,是有一個恆等式的。
儲蓄(閒錢) ≧ 收入(本業、業外)-支出(可控、不可控)

而我們要達到的是,這一輩子累積的至少要等於“收入減支出”。退休前收入高一些,除了滿足現有生活外,就要多有些積蓄,為了以後退休少了收入作準備。為什麼要說這個呢?因為這可以解決前面我提問的三個問題:
  1. 你知道為什麼要投資,為了甚麼而準備,是為了達到人生平衡,富足跟滿足。
  2. 可以因為數字的具現化,知道至少需要多少才夠。
  3. 考量到現況的收入與支出,跟預期狀況的準備,可以讓資金做用途的分類跟解放,也才能確保發生甚麼狀況,都不會特地動到長期投資的錢,這時才說這叫“閒錢”。

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劃分呢?其實啊!我們都不是想要越來越多的錢,是想要讓我們能夠滿足的錢,這也在生活上、行為上,使得我們更為踏實。

邊際效益遞減

所以我們來理解邊際效益遞減這件事,對我們產生甚麼樣的影響,每一塊錢帶給我們的感受都不一樣。就如同,口渴的時候喝第一罐可樂覺得很暢快,但連續喝三罐,我相信第三罐會讓你喝不下去。

普渡大學跟維吉尼亞大學主持,橫跨164個國家,涉及到170萬人的大型研究計劃。研究「生活滿意度」「家庭收入」的比較。家庭年收入達到75,000美金的人,最容易感覺到快樂。家庭年收入95,000美金的人,覺得往後的生活較滿足。超過這個數字之後,賺錢越多不能使我們更快樂。因為基本生活已滿足,再多的數字更容易使我們去比較,而「比較」會使我們更難感到滿足。相反來說,家庭年收入少於75,000元美金的情況下,每一份收入增加,對我們生活有直接的改善,我們也因此會越覺得快樂。

而在財務上,美金75,000就是我們的「收入飽和點」,這數字是有可能變動的,因為其實重要的不是數字,而是數字背後的滿意生活。這也跟丹尼爾‧康納曼研究的「框架效應」,反映出的人類本能有關。人會隨著不同的狀態,對同樣一件事有不同的感覺,也會因類似的狀況,對同樣一件事產生相似的感覺。好比1700年代的人買了一棟木屋,跟2020的人買了一棟房子,在腦中產生的滿足感其實是類似的(除非你讓1700年代的人穿越到現代)。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在我們想要甚麼,而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去想」。所以我們想好過甚麼樣的生活了嗎?


作者簡介:
邱茂恒
查爾斯是國際認證理財規劃師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定方財務顧問公司(股)的創辦人暨理財規劃顧問,同時也是粉專「查爾獅&牙牙的投資理財與文學」版主。專長為個人與家庭的保險、投資、財務諮詢規劃,並致力於財商觀念的推廣,也不斷透過各類型讀書會分享投資理財、哲學、心理學等觀念,並且也擔任相關講座講師。

 

攝影師:Vlada Karpovich,連結:Pexels

文:邱茂恒

◆打造自己的「人生有限公司」
◆人生價值環環相扣
◆每天的拿鐵如果不喝能變成甚麼
◆雞蛋要放在三個籃子裡

打造自己的「人生有限公司」

如果一輛車有兩個方向盤會怎麼樣?肯定會出車禍。一個人開車可以自己說了算,兩個人開車呢?我想是先溝通好要去哪裡,而不是出現兩個人開著一台有兩個方向盤的車。在人生上也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決定的,但與夫妻間家庭的未來絕對不是任一方說了算。

每個人都是在管理「人生有限公司」,而家庭中的夫妻就像是公司合夥人。無論是自己的公司還是夫妻的公司,在面對未來時,公司想要發展,一定是要確定未來的目標到底是甚麼?我們需要檢視價值觀,將生命彼此最重要的事排在優先。一起學會賺錢不吵架,一起學會同床不異夢。「人生有限公司」這台車行駛到夢想的路程中,如果有著兩個方向盤,不是錢的問題,是價值觀沒同步,缺乏共同規畫未來。

在缺乏共同規劃未來這件事上,書中提到最常見2個迷思

迷思一:彼此相愛就不會為錢爭吵
但事實是,錢和愛情沒有多大關係,卻和吵架次數大有關係。彼此對生活的需求價值觀不同,而生活的需求,卻需要以「錢」來實現。

迷思二:有錢人才能用錢滾錢
但事實是,收入-支出=儲蓄。如果儲蓄能不斷以正數累積,又可以支應未來的支出,若我們有耐心又自制,一點點錢就可以開始滾錢。

人生價值環環相扣

一、人生最重要的五顆球

每個人的時間資源都是有限的,我們常常掛在口中的「沒時間」,其實只是取決於我們更想要做甚麼,也就是價值觀去分配我們的時間。若覺得每天下班後的追劇或電玩很重要,我們即使覺得想要讀點書,都很容易受到覺得更重要的事情排擠了時間。而在覺得沒有時間的背後,其實有真正想過我們的人生五顆球,到底想要甚麼樣子嗎?甚至家庭、夫妻之間彼此的價值觀有共識嗎?
 

二、行動致富的價值環建構

我們可以來確認自己的價值觀,才更能認清我們做的事情對自己帶來的影響,藉由「行動致富價值環」的探索,來認識自己人生的五顆球:
  1. 放輕鬆。
  2. 從簡單的問題開始(如甚麼事對你重要?金錢帶給你真正想要的是甚麼?)。
  3. 專注在價值,不是目標、行動或物質。
  4. 填滿五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想到甚麼寫甚麼 如正直、誠信、自由、快樂、公平、健康、家庭等)。
  5. 做完前面四項請先鼓勵自己完成了。
 

每天的拿鐵如果不喝能變成甚麼

傳說愛因斯坦說過,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複利的威力勝過原子彈。但真的是如此嗎?
 

每一筆錢的背後都有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假設買了房,可能就會影響到買房的錢不能用在子女教育。一但買了房,也可能表示繳房貸的這段時間你也無法重頭。這邊不是在說不能買房,而是每一件事情都是互相影響的,我們應該要先確定人生最想要的是甚麼,再做決策,而不是事後才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或無法接受。

雞蛋要放在三個籃子裡

一、退休籃-養錢防老

「養兒防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有人戲稱現在是「養老防兒」,聽起來的玩笑話,卻可怕的正在逐漸成真。但在退休這件事上面,我們其實不必這麼寄託命運,也不需要給子女造成壓力。退休最可以依靠的人,其實是自己。我們可以面對退休的一件事就是,先付錢給自己。這個先付錢給自己的概念,就是我們俗稱的「投資」。投資其實可以用個人創業來說明,我們投入了一筆錢現在不去消費,創業後也不可能錢馬上回來,但我們為什麼這麼做,是期望未來可以帶給我們遠高於成本的收益。一個人的創業風險很高,但換算成整個世界呢?會發現整個世界的生活、科技是不斷的進步的,大家都想要過更好的生活,並且去實踐它,而這就是投資的本質。
 

而在我們要投資,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時候,一定要知道5個規則來確保我們知道用錢是否妥當:
  1. 知道自己的錢在做甚麼:
    不要對自己的錢不聞不問,要知道用在哪裡?用錢的模式是不能有效益的達成目標。
  2. 確定退休金投資在成長工具:
    我們不能單純以感覺來用錢,通常我們感覺把錢放在定存好像沒有風險,但其實定存是以隨時動用的彈性去換取可能的資產成長。在這樣的前提下,以定存解決退休問題就是不合理的,長期投資的效益是固定收益無法比擬的。
  3. 投資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資產配置:
    我們在投資的規劃上,不能只看到報酬率就往前衝,而是需要考慮獲取這樣的報酬可能要冒甚麼風險,風險不一定會發生,但要考量若風險發生自己是否承擔得起。
  4. 若投資個股公司的話,更應該做好功課:
    是國家、世界倒閉的可能性高,還是個人或公司破產呢?若投資標的涉及領域、產業、規模越小,那它的最大獲利可能性及最大虧損可能性應該會高於國家或者世界,亦或是波動比較高。因此在投資的準備需要做更多功夫,無論是投資分析、產業分析、經營管理、資金配置、自己的風險承受考量……等,才有機會越不受到波動影響。
  5. 釐清10點理財上會有的盲點跟迷思:
    1. 30年房貸優惠:
      這是看似讓人比較容易成家的方案,但買了房有時間成本跟機會成本,若在不符合自身狀況的時候買房,可能會失去達成其他目標的機會與時間。
    2. 草率處理信用債務:
      信用是跟未來的自己借錢,將錢拿到現在使用,因此也需要衡量未來與現在的變化,是不是都考慮過,也能有效率地達成目標。
    3. 企圖透過短線交易快速致富:
      投資時間越短期,越來自於買家賣家的勝負,而不是標的長期的發展。
    4. 借錢買股票:
      借錢投資需要看配置跟目的,避免風險無法承擔。
    5. 未及早為未來準備:
      時間是最公平的資產,沒有及早為目標準備,時間越短越難達成。
    6. 沒有給予小孩正確理財觀念:
      小孩長大後越容易照著家庭、同儕的模式去理財,很可能忽略了正確的做法,以及自己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7. 沒有婚前協定:
      若婚姻產生變化,無論是法定財產制、約定分別、約定共同,都有可能影響到自己人財兩失。
    8. 缺乏遠大目標:
      無法經由目標推導現在該做甚麼,很容易變成走一步看一步,隨著時間進逼後,越來越難以調整。
    9. 沒有劃分好夫妻家庭責任:
      若夫妻間沒好好的溝通與協議責任,就像是雙頭馬車或者有兩個方向盤的汽車,最終都去不了彼此想去的地方。
    10. 沒有尋求專業的財務管理:
      雇用財務顧問不代表自己又懶又笨,聰明又成功的人士也都有自己的教練,沒有人天生都會,專業是需要時間堆疊的,我們可以把時間花在自己更喜歡的事物上。

二、安全籃-永保安康 

凡事預期最佳狀況,也做好最壞的打算。風險不代表會發生,而是若真的發生了,我們是否承擔得起呢?若考量過最壞的情形都能夠承受,那我們在做選擇或面對未來時,就更沒有後顧之憂。
  1. 安全守則一:緊急預備金(至少3-6個月的生活支出)。
  2. 安全守則二:立好遺囑或生前信託。
    1. 解決死後如何處理財產的問題。
    2. 解決萬一夫妻同時身故,如何處置子女的問題。
    3. 解決萬一其中一人病重,無法自己做決定的問題。
  3. 安全守則三:需要符合自己狀況的醫療保險。
  4. 安全守則四:壽險保障摯愛的家人。
  5. 安全守則五:失能保險保障收入。

三、夢想籃-準備實現夢想的基金

 

即便最有恆心毅力的實踐者,如果不借助紀律性的執行跟檢視,最終回頭看才發現自己實踐的荒腔走板。我們可以利用「圓夢計畫表」來協助我們執行與檢視:
一、列出你的前5個夢想。
二、夢想盡可能明確計畫。
三、未來48小時可以採取甚麼行動(不可以說不知道)。
四、想和誰分享並跟他分享。
五、這個夢想可以實現甚麼價值觀。
六、這個夢想需要花多少錢。
 

好的計劃及明確的目標,才像有個燈塔指引我們前進,即便走歪了,都可以幫助我們走回到往目標的路上。
 


書籍金句

一、
許多夫妻從來不一起設定目標,也不分享彼此的夢想,實在匪夷所思。如果連自己最珍貴的夢想都不願讓另一半知道,為什麼要在一起呢?

二、
金錢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東西,重要的是自己為什麼想要這樣做的價值觀,越能享受這段生命旅程,富裕終老的機會就越高。

三、
不要高估1年內能賺到多少錢,也不要低估10年、20年滾出來的錢。

延伸閱讀:

《建構財商觀念的七本書》

《與家人的財務界線》-一本每個人都該看的書

《理財盲點-有錢人不會做的13件理財決定》

《財商的10個重要觀念》


作者簡介:
邱茂恒
查爾斯是國際認證理財規劃師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定方財務顧問公司(股)的創辦人暨理財規劃顧問,同時也是粉專「查爾獅&牙牙的投資理財與文學」版主。專長為個人與家庭的保險、投資、財務諮詢規劃,並致力於財商觀念的推廣,也不斷透過各類型讀書會分享投資理財、哲學、心理學等觀念,並且也擔任相關講座講師。

 


文:蔣竣植CFP


「你也花太兇了吧!接近八成的收入比重都在生活開銷?」我問道。

「我也是填完財報才發現,是該檢討了!」客戶不好意思地回應。

上述的對話,常常是客戶填完財報後諮詢時的開場白。

許多民眾常苦惱存不到錢,這邏輯其實不難懂,因為常會不小心花錢花到沒有結餘,當然無法存到錢,這正是「賺、花、存」的錯誤理財思維。正確來說,每筆進來的收入,需先強迫且規律地將一定金額撥存至他處,剩下的再進行花費,將理財的先後順序調整成「賺、存、花」後,錢自然就被留下來了。

當然,上述只能算是理論性的建議,若實在沒有多的錢可供撥存,就只能靠努力省錢一途了…..但單純靠省錢,真能致富嗎?

曾遇過一個財務諮詢案例,因薪資收入有限,當時就建議可嘗試先透過努力節省生活開支,才能有機會擠出額外可運用的資金。該案例前後花了約八個月左右的時間,從一開始的零存款到戶頭累積約5萬元,感動之餘,也算是成功踏出理財的第一步!

初期,這樣的理財行為,一方面是為了累積所謂生活的「緊急預備金」,另方面是為了培養存錢這件事,使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習慣!畢竟銀行戶頭內有存款,生活才會有安全感可言。

不過,當銀行帳戶內達到一定金額之後,他卻依舊保持極致的簡約生活,看似已培養了省錢的好習慣,但長期而言,單純的省錢、擠錢,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同時也將整個理財的視野給「窄化」了。

「省錢」只是基本功

若第一階段的「收支平衡」,靠的是省錢過生活,那第二階段的「產生結餘」,除了「省錢」,還需再增加「開源」的動作。一開始曾提到,此案例的收入非常有限,再省下去,身為旁觀者的顧問的我而言。都開始感到不忍心了。這樣說好了,省錢,是在有限的收入範圍內擠出錢來,你所能夠省下的金額,有限!開源,是透過不同的管道增加收入來源,可能是透過兼差也可能是透過投資理財,你所能獲取的金額,無限!而這,就是能降低理財視野被「窄化」的關鍵!

所以我常常提醒在第一階段做到平衡收支,要進入第二階段投資理財的諮詢客戶,省錢不過是階段性的任務,否則你再會省,財富的增加幅度也有限。試著打開你的理財思維、擴大你的理財視野,唯有「開源」,才能讓未來的理財多元,才會有所謂的「資產配置」這件事。否則,若閒置資金不夠多,其實也就沒有配置的必要了。

先求收支平衡,再求增加結餘,進而投資理財,循序漸進地逐步改善財務狀況。不同的理財階段,有著不同的理財做法,唯有按部就班,跟隨CFP的建議腳步持續前進,你自然會察覺財富的改變!

省錢,是為了調整財務體質!
投資,是為了鍛鍊財務身體!

你在哪個理財階段了呢?

作者簡介:
蔣竣植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碩士

經歷
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第一、二屆經濟日報全國大專盃/技專盃財富管理實務案例競賽評審
台北大學企管系、輔仁大學、醒吾科大、育達商職等專題講師
致理科大財經系投資型保單證照、理財規劃實務等課程兼任教師、模六證照班講師
經濟日報周末理財版專欄作家、理財+1課網站、方格子網站專欄作家
好險有錢、SMART致富月刊專欄作家、鏡週刊財經專欄諮詢顧問
科技業、飯店業、壽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銀行業等特約講師
NEW98.1財經晚點名、中廣103.3理財生活通等廣播節目來賓

部落格

 

攝影師:Tima Miroshnichenko,連結:Pexels



今年度最後一場CPD,特別邀請稅務界第一把交椅--汪海清老師,為我們講授最近熱門的議題:「都更、危老重建及合建之稅負比較」。

藉由實際案例說明稅負之差異,讓我們能更清楚了解,不同方式處理應如何評估與衡量,協助客戶或朋友,能規劃適當的「資產傳承策略」。

難得能邀約汪老師,請學員們把握機會!下手報名要快喲!

日期:110/12/11 (六) 

時間:14:00~16:45 (報到:13:20)

講師:汪海清 老師

主題:都更、危老重建、合建之稅負比較與資產傳承策略

方式:Webex 線上課程


《貼心提醒》

  1. 請務必提供『正確且常用的有效電子信箱』。
  2. 課堂將會採進入管制的方式,請·使用【中文全名】提前進入課堂,並耐心等待。
  3. 已報名課程而無法出席者,若未於「12/9 (四)中午12:00前」提早告知取消,下次課程會將您列入候補名單。
    取消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wUnbvwM5cMtfmokQ6
  4. 如果要申報CPD時數,請務必提供身份證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