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2021

 攝影師:Vlada Karpovich,連結:Pexels


文:廖清宏

W先生自從5年前一場病,經過2個月照顧,身子復原了,但太太提出如果真有事,她要怎麼生活呢?而且還得面對幾百萬的遺產稅,該怎麼辦?


話說W先生自退伍後即進入私人公司,勤奮努力、肯做肯學,受到公司栽培重用,也屢屢為公司創造好績效,數年前受拔擢擔任總經理。偏好不動產投資的W先生在雙北買下幾間房產,做為退休後的收入來源。

W與前妻共育二男二女,20年前離婚,56歲再婚時新妻Q小姐48歲,言明婚後高齡不想生小孩;時間匆匆又過16年,5年前W先生於67歲時一場重病,前後住院治療及復建經一年才逐漸恢復正常,太太提出擔心萬一未來W有事時,她的生活將面臨困難,希望將收租的商辦過戶給她,並且說明她只是代收房租,所有收入都將入W之銀行帳戶,W因的確需要考慮萬一有天自己先走時,太太生活該怎麼辦,因此在衡量夫妻間財產贈與免贈與稅、也免土地增值稅,因而就找代書辦了贈與過戶,從此安了太太的心。

去年W先生在諮詢中說明此事,並詢問如果有一天他走了,太太也身故時,贈與給太太的房產是否由自己的子女繼承?經瞭解後W的子女並未經由繼母Q收養,因此隨即告知並無繼承關係。至此,W先生才清楚贈與給太太這數千萬房產未來將由太太的兄弟姐妹繼承與其原意財產留自家人不符,因此困擾不已。

這類資產不當處理時有所聞,問題出在哪呢?可以怎麼做呢?

據W先生所言,配偶Q擔心未來面臨生活財務問題,希望先生能將收租房屋贈與移轉,以便解決生活收入等擔心的問題。因此W將該房屋所有權贈與移轉給配偶Q,因而造成未來假若夫妻先後相繼過世時,配偶Q名下財產將因與繼子間未經收養,不是民法1138條規定之繼承人而沒有繼承關係,產生大多數人不能接受的財產流落外人手中的結果。

如果重來一次,可以怎麼做呢?

就此案例,實際上是二項需求,

一、配偶Q的生活照顧需求的被滿足。

二、未來財產希望能由子女繼承保有。

就以上二項需求,配偶的生活照顧需求及房產留給子孫,可以以下幾個方式安排:

一、 幫太太安排安養信託

由W先生擔任信託契約委託人,配偶Q為信託受益人,信託期限以配偶Q之壽命終止為結束日或指定信託期間如50、60年等。以配偶之生活金、醫療金、長照金預估試算以一次或分年交付現金做為信託財產,與受託人(信託業者)簽訂安養信託。信託契約中可以將配偶Q期望所需由該信託提供以下三項給付:

  1. 一般給付,按月、季、半年或年,定期固定支付生活金。
  2. 特殊給付,當受益人(配偶Q)面臨醫療、看護照顧、安養照顧需求時,受託人依受益人所需之費用給付之。
  3. 特定給付,委託人還可以依個人可能的特定需求如購置生活家用設備、節慶、旅行、人情關係等特別情況下可以指示受託人另外給付。

受託人將忠實依信託契約之本旨,指示管理、運用、分配信託資產以實現委託人之意旨達成照顧受益人之目的。

二、 成立不動產信託

以子女為不動產信託受託人,配偶為信託期間受益人享有租金收益做為生活費用所需之來源,並約定受益人死亡時信託終止,信託財產(不動產)歸為子女所有。

三、 以自有資金為配偶Q投保年金保險、健康醫療保險、長照保險。在符合保險相關給付條件時,由保險公司依契約給付年金、醫療及長照保險金,滿足其配偶Q上述所需。

四、 以W自己為要保人及被保險人投保終身壽險,約定配偶為身故受益人。身故保險金以分期方式給付(分15、20、30年等)達成照顧配偶所需的承諾。

五、預立遺囑信託

W先生預立遺囑信託,指定遺囑執行人。於繼承事實發生時,遺囑執行人依遺囑指示成立不動產信託。指定受益人為配偶Q生前享有不動產租金收益,信託終止後歸子女所有。

除此之外,尋求配偶Q的理解安排與繼子女間收養,讓繼子女盡孝養義務,也是可以努力的安排。

再者上述一至四項,建議W先生可以預立一份可執行的遺囑及安排意定監護,讓上述規劃更能達成原定目的的方法。 

上述三、四並得分別以年金之保單價值及終身壽險之身故保險金為指定配偶特留分的一部份,其他房產則以遺囑指定由子女繼承。

財務規劃,除了財富存量、流量目標的達成需要考慮外,財富與人如何連結、如何被使用,能否如期望目標確實執行等也需要一併安排,因此就如孫子兵法所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通常都依主客觀條件及個別需求而定,期間受限當事人財務狀況、資產種類形式、健康狀況、年齡、家人種種因素、親屬間關係、外在環境、政策、稅務、各式支出負擔等加以考慮,在取得完整訊息、當事人意思想法後,才能依其目的提出合適方案。

家族永續計劃的目的不僅是將財富,一代傳給一代,也是傳遞家族血脈,傳遞有形資產如動產、不動產等,無形資產如家族精神、核心價值、家族歷史、和諧關係、社會關係等的向下傳承。套一句華人首富李嘉誠在家族傳承規劃上說的話「️讓兄弟可以永遠做兄弟️」家人可以永遠做家人,這會是更好的家族傳承。

因此,財富傳承不是一個計畫,而是一個過程,是好還能夠更好的過程,是這一代人帶著下一代人一起合作完成「守護幸福資產,傳承幸福人生」的持續過程。

「️賺錢靠機運與能力,累積財富靠時間與毅力,成功傳承靠智慧與執行力」

相關法條參考:

  1. 民法第1138條
    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左列順序定之:
    一、直系血親卑親屬。
    二、父母。
    三、兄弟姊妹。
    四、祖父母。
  2. 民法第967條
    1. 稱直系血親者,謂己身所從出或從己身所出之血親。
    2. 稱旁系血親者,謂非直系血親,而與己身出於同源之血親。
  3. 民法第1073條
    1. 收養者之年齡,應長於被收養者二十歲以上。但夫妻共同收養時,夫妻之一方長於被收養者二十歲以上,而他方僅長於被收養者十六歲以上,亦得收養。
    2. 夫妻之一方收養他方之子女時,應長於被收養者十六歲以上。
  4. 民法第1077條
    1. 養子女與養父母及其親屬間之關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與婚生子女同。
  5. 民法第1113-2條
    1. 稱意定監護者,謂本人與受任人約定,於本人受監護宣告時,受任人允為擔任監護人之契約。
    2. 前項受任人得為一人或數人;其為數人者,除約定為分別執行職務外,應共同執行職務。


作者簡介:
廖清宏
經歷: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雙興通訊處總監
百年財富傳承規劃顧問公司  傳承規劃顧問
慕光盲人重建中心 志工
攝影師:RODNAE Productions,連結:Pexels


文:邱茂恒

 有一個小男孩,從小在鄉下地方長大,很嚮往大城市的美好。當小男孩變成男人後,他終於有機會到了紐約,當他跟著導遊導覽的時候,去到了紐約金融區。導遊對他說:「看到那艘遊艇嗎?那艘是XX銀行家的。看到另一艘遊艇嗎?那是OO經紀人的。過去還有一艘遊艇,那是QQ金融實業家。」 當男人聽到這邊,忍不住好奇地問:「那客戶的遊艇在哪裡?」


Q:在財務跟投資上,每個人都需要思考,金融業對自己帶來甚麼價值?金融業與自己的立場能否一致?

全方位投資人教育是在做甚麼

櫃買中心表示:「值此全球疫情期間,人際互動及各項經濟活動逐漸發展出新常態,金融教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法規制度宣導,而是應加強如何在資訊無遠弗屆之網路社群時代,傳遞正確金融知識及協助投資人理性決策。同時,在後疫情時代,遠端學習及線上虛擬活動儼然成為更有效的宣導方式及途徑,櫃買中心會持續精進教育宣導措施,推動達成金融知識普及,讓市場更加健全及永續發展。」

櫃買中心深感金融知識教育向下扎根之重要性,教育宣導理念與OECD所提倡之建言不謀而合。早在97年櫃買中心即投入校園,每年定期舉辦「大專生證券菁英種子培育營」,多次前進北、中、南部及花東地區大學校園舉辦實體營隊,由專業講師傳授實用之課程並與學員們互動交流,另搭配有趣的團隊競賽,短時間內大幅提升學生證券知識及投資分析功力。(筆者:我對此深感疑惑)

(資料來源:《櫃買中心推動全方位投資人教育》https://market.ltn.com.tw/article/11199)

全方位投資人教育真的對民眾有幫助嗎

就櫃買中心發布內容而言,推動投資教育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對民眾而言,學習投資真的是對自己最有幫助的事情嗎?這是很值得深思的,我們可以思考3個面向:

  1. 投資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情,我們也知道專業能力是時間的堆疊,若沒有對過程有熱情跟興趣,其實很難持續投注時間心力,更何況每個人的興趣不同,真的有多少人有興趣學習投資,而不是只單為獲利結果呢?生病了想去讀醫學院的人多?還是生病了去找醫生的人多?想喝牛奶而養牛的人多?還是想喝牛奶去全聯買牛奶的人多?這就有本質上的差異,也影響到自己能不能把事情做好。
  2. 櫃買中心本質是交易所,打造多功能與多層次之全方位交易所、滿足投資人多元的交易需求,是其策略目標。在這樣的立場下,跟一般民眾接觸投資、為什麼要投資、投資希望達成的目的上,是否會有不一樣呢?
  3. 投資的判斷與自己的行為是否相關:

(1)投資長期:是需要判斷循環及貨幣與財政政策間的關係。

(2)投資中期:是需要判斷外在價格與內在價值間的關係。

(3)投資短期:是在判斷買賣雙方對市場的反應與心理因素。

而我們也才能知道自己關注的、學習的、策略等。到底是對應甚麼樣的狀況,自己是在做甚麼投資。而不會出現,關注公司配息下降,就以為公司不好了,而去猜測股價下跌。以投資短期的心態,卻在關注投資中長期的要素。但這個部分卻與櫃買中心提倡的投資教育,會不會可能有牴觸呢?

投資前更重要的事

雖然投資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但如果前提沒做好,卻可能讓你跌了一個爬不起來的跤,因此我們需要先確認3個前提:

  1. 你知道為什麼要投資,為了甚麼而準備,是為了達到人生平衡,富足跟滿足,遇到投資的各種狀況,也會有信念堅持。
  2. 要把未來跟現在的生活花費、目標具體化,可以因為數字的具現化,知道至少需要多少才夠,訂定投資策略。
  3. 考量到現況的收入與支出,跟預期狀況的準備,可以讓資金做用途的分類跟解放,也才能確保發生甚麼狀況,都不會特地動到長期投資的錢,這樣的錢才有資格叫「閒錢」。

結論

在任何單位主動推廣投資教育前,對民眾而言,應該要先清楚財務之間的關係,包含未來目標、現行的財務狀況、投資對自己的意義跟策略是甚麼。不然很可能發生自己在做的事情,卻與內心真正的期待不一致,而且直到不想要的結果發生時才發現,這就後悔莫及了。


延伸閱讀:

《投資前我們該先做好甚麼準備呢?》
https://reurl.cc/Kr8yXj

《投資不是選擇一種新興產業》
https://reurl.cc/ox8N7V

《無法承擔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https://reurl.cc/Q6Y1X0


作者簡介:
邱茂恒
查爾斯是國際認證理財規劃師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定方財務顧問公司(股)的創辦人暨理財規劃顧問,同時也是粉專「查爾獅&牙牙的投資理財與文學」版主。專長為個人與家庭的保險、投資、財務諮詢規劃,並致力於財商觀念的推廣,也不斷透過各類型讀書會分享投資理財、哲學、心理學等觀念,並且也擔任相關講座講師。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連結:Pexels


文:邱茂恒

追逐棒球時期的青春

大概在15年前,我非常沉迷於棒球,我還記得年少時瘋棒球的兩個時間點。一個是凌晨2點,讓我奮不顧身地買滷味或鹽酥雞當宵夜;一個是早上7點,讓我在上課或上班前也要早起一點過棒球的癮。那幾年是台灣人瘋MLB的年代,而那些年我過的癮,叫MLB、叫洋基、叫王建民。

因為王建民的緣故,我很理所當然的支持洋基隊,自然而然對那幾年的球員如數家珍,無論是洋基隊長Jeter,還是當時最高薪的昔日棒球金童A-Rod,與王建民同期的Cano,以及最強的終結者,每個人都知道他要丟卡特球,但總是讓打者冷凍在打席上的Rivera。

除了許多知名球員外,當年在洋基的打者陣容中,有一種球員讓我格外覺得帥氣,好像無論對手是左投還是右投都可以應對自如,這一種「帥氣」叫做「左右開弓」,也因此,當時我特別喜歡鐵捕Posada跟鐵爺Teixeira,即便無法證明「左右開弓」=「表現優良」,但這一種情懷對當時年少的我來說,就是帥氣。

提早退休是好事嗎?

當時喜歡的球員大多已退休了,而我為什麼這時候會特別提起呢?是不是標題不符啊?其實正因為這些球員大多已退休了,才讓我聯想到,職業球員的收入之高,運動職業生涯也較一般人來得短,這種及早退休好像一直讓人異常羨慕。我還記得我爸爸說過,A-Rod在球場上揮一次棒就賺1萬塊美金,這是對我來說無論如何都羨慕不來的。

但我們仔細想想,是不是常常看到新聞,「某知名棒球員退休後因退休金不足去賣麵」、「某知名籃球員退休後揮霍無度聲請破產」。這看似不合邏輯,但好像收入高、提早退休、資產豐厚,都不見得是能夠安度晚年的主要因素。

FIRE

F-Financial(財務) 

I-Independence(獨立)

R-Retire(退休)

E-Early(提早)

顧名思義就是「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的意思,洋基左右開弓強打Teixeira也達到了FIRE,但他的FIRE跟大多數職業球員,甚至跟大多數人都有很大的不同。

左右開弓的代名詞-鐵爺Teixeira

Teixeira(下稱鐵爺)發現,高薪運動員退休後會破產的原因,主要是跟生活習慣是不是良好,以及有沒有做理財規劃有關,因此他大力提倡運動員需要進行理財規劃。

鐵爺在他的棒球生涯當中約莫賺了2億1千萬美金,但他卻對金流及資產做目標式的管理,並沒有因為賺得多而花得多。一方面得力於從小的家庭財商教育,另一方面也因為大學是商業管理背景,在這樣的前提下,鐵爺才有三種思考方向使他達成FIRE。

  1. 持續學習:
    即便鐵爺有商業背景,但他卻在職業運動員的生涯中,仍然學習各種商業及財務知識。也因為自己運動員的地位,去結識到各種不同的人脈,讓自己更有學習的資源,並更容易找到不同的機會,也才因此讓他明白以下兩點。
  2. 專業外包:
    鐵爺在棒球場上學到,必須學會與其他人分工,你不可能同時是投手又是捕手。人生也是一樣的,時間有限、興趣不同,需要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專業,也避免自己過度投入「投資」行為,畢竟自己可能以為是在投資,但在專家眼中可不一定。鐵爺說:知道你該怎麼使用金錢,找到一個值得你信賴的財務顧問,以長遠的角度去做投資,才有辦法細水長流。
  3. 找出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
    別人的衣服不見得適合你,每個人的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能力;有不同的興趣,太多的不同使得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不同,沒有「最好」跟「最不好」,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你的FIRE是經過縝密的思考,還是孤注一擲

很多我們看到的FIRE案例,其實是結果論,不見得是像鐵爺一樣有做好財務規劃跟資產管理。大多是一種魚死網破,頭過身就過,怕搭不上致富列車的孤注一擲的心態。但我們看到的成功案例可能也只是倖存者,這不是能輕易複製簡單達成的。甚至更有可能的是,在有限資源錯誤的使用下,目標離得更遠或者更晚達到退休的理想生活。

對鐵爺來說,做好財務規劃後的執行,可能不是那麼刺激,甚至有點無聊,只是會非常的安心。也因為人的本能,我們本來就很難思考未來跟現在的關係,所以容易賺得多就花得多,也因此職業運動員退休後的生活,往往會有很大的反差。但無論是不是運動員,每個人其實都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好好思考,持續學習、專業外包、找出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這三個方向跟自己的關係,不輕易以身犯險,不然翻了一次船很可能翻不了身。

附註:

想了解更多鐵爺的故事,可以去看《當年洋基「左右開弓巨砲」代名詞:Mark Teixeira如何度過自己的第二人生?》這篇文章,很感謝這篇文章,讓我想起當年熱愛看MLB的自己。


作者簡介:
邱茂恒
查爾斯是國際認證理財規劃師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定方財務顧問公司(股)的創辦人暨理財規劃顧問,同時也是粉專「查爾獅&牙牙的投資理財與文學」版主。專長為個人與家庭的保險、投資、財務諮詢規劃,並致力於財商觀念的推廣,也不斷透過各類型讀書會分享投資理財、哲學、心理學等觀念,並且也擔任相關講座講師。

攝影師:RODNAE Productions,連結:Pexels


文:駱潤生

理財規劃就像是人生規劃。如果說理財規劃是將資源妥善的分配運用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保險就像是在資源還未足夠的時候,提供的及時雨。所以保險是理財規劃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達賴喇嘛說過:「意外」與「明天」不知那一個會先到,所以要把每天當最後一天認真快樂過。生命中難免遇到或大或小的風險,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叫「故事」;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則是「事故」了。嚴重的情況甚至會動搖到家庭的生計。透過適度的保險規劃,將風險移轉給保險公司,來避免人生旅途中遭逢不可承受之重,這是作好風險管理必要的避險成本。但是一般受薪階層資源有限,買保險畢竟是一筆長期開銷,要怎麼買才是買在刀口上而且買對買夠。 
 
先來看看在日常生活中,以風險發生的時點來分,我們通常會採取一些風險管理的對策: 

壹、 人身風險管理對策 

一、風險事故發生前 

  1. 「風險避免」:比如說擔心溺水發生意外,就不要去玩水。 
  2. 「風險預防」:例如透過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身體健康警訊,而即時治療。 
  3. 「風險移轉」:例如透過保險將風險的損失轉嫁給保險公司。 

二、風險事故發生時 

我們採取「風險抑制」。例如:已經有三高發生,要嚴格控飲食並做運動,改善症狀。 

三、風險事故發生後 

我們採取「風險自留」。例如:不知風險存在,或輕忽它的存在。或是自忖有能力承擔風險,而自己保留必須承擔的風險。 
 
由以上風險管理的概念,我們只要掌握以下 3 個簡單的投保原則,便可作有效率的安排。 
 
第一個原則:「先保大再保小」 
風險發生時,損失幅度大的先保,損失幅度大,雖然也許發生機率小,但一旦發生可能會造成家庭經濟嚴重深遠的影響,比如死亡,失能,長照,重疾等。這類的風險由於發生機率通常不大,所以要能以較小的成本來建構較大的保障。「先保大再保小」另一層面的意義,也可視為先規劃好家中大人,如經濟支柱者的風險,再加強小孩子的保障。 
 
第二個原則:「先保近再保遠」 
先保下一秒可能發生的風險,如意外身故,意外失能,重大疾病等。再處理時間較久遠可能的風險,如補足定期醫療險75歲後沒有終身醫療保障的缺口,或是因長壽可能導致的退休金不足風險。 
 
第三個原則:「先保夠再保本」 
一般來說定期型保險,在相同保額下的費用,低於終身型保險,更低於終身還本型保險。如先考慮用定期型醫療險保足額度後,再考慮還本型終身醫療險。不要因為「還本」,「終身」的迷思,忽略了足額保障的重要。 

貳、 家庭需要保險型態 

下列出一般家庭需要的保險型態,可以檢視自己的保單,是否需要下列的保障。 

一、 壽險 

壽險是理賠身故保險金給家人的保障,不論是因為意外或疾病或是自然終老,人走了並非一了百了,還有愛跟家庭的責任。常看到婚禮中新郎跟新娘的父母說:「請您們放心,我會照顧你女兒一輩子的。」我常開玩笑的說這個時候應該要請女婿提示一張足額的壽險保單。據聞在日本這的確是女方擇偶列入的考量之一。 
要怎麼買才夠呢?我們可以評估自身的負債,比如說房貸車貸,再加上假如一家經濟支柱不在的時候,遺族所需要的生活開銷要準備幾年來評估。比如我有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規劃時我除了上述的負債,生活開銷外,我還會加上到他接受大學教育的學費,確保他至少能接受基本的高等教育。 
壽險又有分終身壽險以及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因有終身保障,所以費用較高,如果沒有特定的需求的話,可考慮只保障一段期間,如20年期的定期壽險,是蠻經濟的考量,能在家庭責任最重的期間,提供如孩子養育,父母孝養,等家庭經濟的保障。投資型保險的變額壽險,能提供更彈性的保額設定,也提供了另外一種選項。 

 二、 意外險 

意外險提供因為意外造成的身故理賠,由於意外事故發生突然,通常造成家庭經濟的衝擊最大,而且一般意外險也會提供因意外失能的理賠,建議至少買到壽險保額的兩倍。 
意外險主約可以附加意外醫療限額,以及意外住院日額的附約,除了可以提供因為意外發生的住院及門診醫療理賠,有些住院日額的部分也會提供若發生意外骨折的狀況,在家休養未住院時的理賠。 

三、 醫療險 

醫療險一般分為住院醫療日額型,及實支實付醫療型,住院醫療日額保險是定額給付,比如說條款中所定,住院一天理賠多少錢,或是按手術等級表理賠,理賠時只要附上診斷證明書即可申請。有的保險公司會將手術險獨立出來當作另一個主約。住院醫療日額的額度評估,可以依照醫院病房費差額、每日薪資補償,每日照護費用,術後照護品質等方向考量。舉例月薪3萬的上班族,醫院病房費差額倘若為2,000,每日薪資補償可能抓1,000元,每日照護費用依照目前行情可能要2,000一天,所以日額規劃大約要5,000元才夠。 
實支實付醫療險顧名思義是按照損害填補原則設計的,保障住院時或門診手術所發生的實際醫療開銷。理賠的時候要憑實際收據正本理賠。現在因為醫療的進步,包括新型藥品,以及新型手術,病房升等,先進醫材等,健保給付之外自費醫療的部分越來越高,使得實支實付險成為現今的寵兒。規劃的時候可以視需求,再加買一張可以副本理賠的實支實付險,增加醫療保障並彌補缺口。 

四、 癌症險 

癌症是台灣國病,人人聞癌色變。癌症險可以分為療程支持型,以及一次給付型,或者是混合型態。其實罹癌的醫療前述的醫療險也可以理賠,只是癌症可能需要更多的資源即時的介入,因為耽誤了醫療時程很可能惡化的很快,所以一些有家族病史,或工作環境罹癌風險較高的人可以考慮加強這部分。 

五、 重大疾病,特定傷病,重大傷病保險 

這種保險通常是一次給付型,在發生條款中所定特定疾病的時候,給予一次性的理賠。這些疾病通常是比較重大的,罹患後除了醫療費用是大筆費用外,在家療養期間頓時失去了收入,也是一大壓力,這時候此比保險給付就可以做比較好的安排,也可以當作部分緊急預備金的來源。 

六、 長期照顧保險 

常看到公園內外籍看護用輪椅推著不良於行的長輩出來散步,或是長期臥床在長照養老機構的長者,或是失智老人在家由家人照顧,通常都符合長期照顧狀態,這些都是上述醫療險無法理賠的。而且長照狀況通常都會持續八年、十年,甚至以上,對於家庭的經濟,以及照顧者及被照顧者身心狀況都是嚴苛的考驗。加上現在少子化及高齡化,未來照顧人力極為缺乏,趁早做好長期照顧保險的準備,實在是時勢所趨,不得不認真考量。  

參、 長壽退休的風險 

保險也可以在退休金來源扮演一定的角色,比如說透過投資型保險的投資部位累積部分的退休金,或者透過年金型保險提供退休後較穩定的現金流。除了以上三個原則,及一些常見的家庭保障外,還有3個提醒須注意: 

一、 第一個提醒:「預算分配」 

風險規劃是整體理財規劃的一環,做好預算分配很重要,如預算分配常用的「631法則」,薪資所得的60%為日常支出,30%為投資預算,10%用做風險管理,做好預算才不會擠壓到其他的重要規劃。 
以常見的「雙十原則」來說,算法是用:年收入的10分之一,投保年收入10倍的身故保額及非儲蓄類的純保障規劃。這樣的用意是當家中經濟支柱發生身故意外後,還能讓家人至少有足夠的緩衝期來適應突來的巨變。 
當然這是簡單通則,也要視個別狀況量身調整。這是一個雖不嚴謹但較簡便的判斷方式。 

二、 第二個提醒:「定期檢視」 

保險就像是穿衣服,隨著身形改變,四季變換,都要有不同的穿搭。例如結婚生子背房貸後,家庭責任絕對跟單身前不同,可能險種,額度,受益人都需要重新審視一遍,以確保符合人生各階段的需求。 

三、 第三個提醒:「及早規劃」 

買保險要及早,因為保障型保險通常需要健康的體況,才能用一般費率正常承保,如果有了體況,也要如實告知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的核保部門會依照專業判斷,是否正常承保,或是部份除外,或是增加保費等方式。很多人會因此而放棄投保,但人都有百病,有機會可以買到保險還是建議要規劃。 
 
在規劃保險的時候,很多人會參考坊間提供的懶人包來做參考,懶人包通常的邏輯是用一年期保費最低的商品來做多家商品搭配,號稱為CP值較高的商品組合。但需注意的是,一年期的保險費用雖然低,但是因為採用自然費率,保費隨著年齡逐步調漲,年輕時買雖然很便宜,但在五六十歲的時候費用會相當的高,所以在經濟能力可以的時候,可以適當的調整加入一些終身型的保險。 
 
保險規劃其實是高度客製化的服務,每個人以及家庭的狀況各自不同,不能一體視之,建議要找優質的保險顧問或是CFP認證理財規劃顧問討論規劃,並且定期的檢視,才能符合人生各階段的保障需求。 
 
 
作者簡介:
駱潤生(Lawrence Lo)
具有法律背景的財金碩士,目前是臺灣與中國兩岸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並兼任臺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TFPA)副理事長。致力推廣正確理財觀念,並提供理財、保險、退休金、租稅及財產轉移、信託等相關規劃服務。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連結:Pexels

文:邱玉茹


數位和紙本的振興五倍券,都在110年10月08日啟用或消費累計,這時候額外多獲得的5,000元,你已經消費完了嗎?或是打算怎麼運用它呢?

大家有沒有碰過這樣的情況,對於額外獲得的獎金、意外之財、年終或中獎獎金,消費起來特別的大方,不管是請客、或是購買高單價商品、猶豫很久的奢侈品,更不加思索地用這筆錢通通給它買回來;比起用自己辛苦賺來的薪水,消費時心態更加的輕鬆,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心理帳戶」在作祟。

什麼是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1980年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心理帳戶」的概念。他認為,除了實際的金錢帳戶之外,我們會將錢分別放進不同的「心理帳戶」,並且依據每個帳戶的重要性,有不同的態度及消費方式。

我們傾向這樣分類:

  1. 工作辛苦賺來的薪水,歸類到「薪資」帳戶
  2. 額外獲得的獎金,放到「獎勵」帳戶
  3. 天上掉下來的中獎獎金,放到「意外之財」帳戶


不同的心理帳戶,有不同的態度及消費方式

  1. 「薪資」帳戶:日常生活中,每個月的開銷、水電、伙食費、購物……等。對於付出時間及勞力所賺來的錢,我們會精打細算、謹慎支出,並傾向存起來。 
  2. 「獎勵」帳戶:有別於薪資,心態上認為是「額外獲得的獎金」,我們可能抱著較輕鬆地態度消費,例如:用五倍券買一些平日捨不得買的衣服、包包、手錶,作為犒賞自己的禮物。
  3. 「意外之財」帳戶: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通常是來匆匆、去也匆匆。根據美國National Endowment for Financial Education的數據顯示,有70%的樂透中獎者最終落得破產的下場。中了頭獎的人,不論平日多麼的節儉,一旦中了高額獎金,因過度揮霍、忽略了理財的重要性,甚至在破產之後,無法回歸平凡生活。

打破心理帳戶迷思的3個步驟

Step1:分戶管理你所賺來的錢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一書裡提到,將收入按比例分配於不同的帳戶之中,例如:10%財務自由帳戶、10%玩樂帳戶、50%生活需求帳戶、10%長期儲蓄帳戶、10%教育帳戶、10%付出帳戶;也可以將帳戶簡單化,運用631法則管理自己的帳戶,因每個人的需求及目標不同,比例也會有所不同。(延伸閱讀:【財務行為】631法則真的適合我嗎?自己的生活自己決定)
https://aaalicechiu.blogspot.com/2021/02/financial-behavior-631rule.html

Step2:按上述比例,管理每一筆的收入

不管今天進帳的這筆錢,是工作賺來的薪資、或獎金、甚至是意外之財,當收入入帳時,皆按固定比例分配至不同的帳戶。

Step3:對待每一筆錢的態度與消費方式一致

我們的錢分別進到不同的帳戶之後,這些錢就不分薪資、獎金或意外之財;而是按照每個月個別帳戶的使用比例去消費。例如:10月剛拿到的五倍券,我會把它當作一般現金分別存入帳戶之中,再去做消費。


玉茹的話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5,000元的薪資、年終獎金或五倍券都是等值的,但我們卻會對三者有不同的消費態度,都是受到「心理帳戶」的影響。了解心理帳戶對消費行為的影響,能幫助我們在理財上更謹慎小心,對待每一筆錢的態度更加一致。


作者:
邱玉茹CFP

經歷:
金融產業年資2011年~迄今、Smart雜誌、Money錢雜誌、好險有錢網站專欄作者

現職: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台灣理財促進會公關活動召委

專長:
個人/家庭財務報表、退休規劃、保險規劃、投資規劃、資產傳承

服務對象:
公教人員、工程師、醫師等族群

部落格:
艾利。財稅私事https://aaalicechiu.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