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今年首辦理財規劃書競賽,理財促進會特別為參與競賽的會員擧辦三場分享討論會。
理財促進會不僅要參賽,更要將完整理財規劃的服務,落實到社會大眾。
今日主講人:
一、財務規劃報告書實務分享及Q&A
禾緣財務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創始人
吳儀家CFP®
二丶執業經驗分享
富鴻理財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羅秀珠CFP®
三、案例討論分享
此次,流𣈱的視訊讓非北區會員也可以線上參與。


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今年首辦理財規劃書競賽,理財促進會特別為參與競賽的會員擧辦三場分享討論會。
理財促進會不僅要參賽,更要將完整理財規劃的服務,落實到社會大眾。
今日主講人:
禾緣財務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創始人
吳儀家CFP®
富鴻理財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羅秀珠CFP®
此次,流𣈱的視訊讓非北區會員也可以線上參與。
文:林東振
政府最近對房市射出了三支箭,分別是實價登錄2.0、房地合一稅2.0及央行限貸令。三支箭在市場齊發究竟會不會達到政府打炒房的目的,我們可以靜觀其變。我們寧可相信政府作為是為了引導房價正常發展且不會產生遏止市場交易的副作用。其實股市與房市都有基本的經濟法則,主要都是供需原則及價量關係組成。但股市與房市有一個重大差異性,那就是房地產在持有期間有居住或使用性的功能,而股票等金融商品在持有期不會有看得見的實際使用的效用,更何況不動產還有更高位的居住正義的層面,這難免讓政府面對房市有瞻前顧後的疑慮,必須小心翼翼採取行動。
當然這次政府是針對抑制房價而出手,我們整理一下,若以境內個人或公司為對象,新的措施的內容趨嚴變動影響層面簡述如下(1-6項為房地合一稅說明,各項次實際內容確定及實施期間開始依主管機關公布為準):
針對以上措施似乎非常嚴密, 但我們時常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也許我們可以提醒幾種情況供大眾參考:例如房地合一稅與奢侈稅比較, 房地合一稅是所得稅性質,後者比較類似交易稅性質。既然是所得稅性質, 計算課稅所得時是計算淨所得, 只要把正數金額降低或是減數金額拉高, 得出的所得就變低,又或是左手轉給右手,創設出一個可控的實價登錄價格,所以期待政府可再強化作業辦法細膩度,讓不動產價格更透明,交易資料都更詳實,相信對市場的健全有很大的助益。
作者簡介:
林東振
金門林東振地政士事務所 致理科大兼任講師。
專 長:
傳承及遺贈稅規劃、信託規劃、不動產地政及稅務。
專業證照:
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證券分析師(CSIA)、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信託人員及產壽險證照
著作:
理財規劃不求人(五南出版社)
部落格:http://happygocfp.blogspot.com/
攝影師:Kat Jayne,連結:Pexels
文:理財豪JOHN領
在John的執業生涯中,已經累積過不少跟朋友、客戶間的討論,在最後「達成財務目標」的重要因素裡,到底包含了些甚麼,通常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錢」!
John也常會請教朋友、客戶:
「有錢,真的就能財務自由了嗎?」
今天的新聞解析,就要跟大家來探討這件事!
請先參考今天的新聞
=====================
在財務規劃的範疇中,通常的確都需要先找錢沒錯。
所以通常我們會先協助客戶釐清現在的財務狀況,找出有可能開源節流的方向,試圖在收支不平衡的情況中找出一把能協助客戶將「財務方舟」引導到正確目的地的「槳」,才不會讓資源豐厚的方舟在「財務之海」中亂晃,到最後再多的資源也將消耗殆盡,到不了目的地!
而這支「槳」,就是一套完整的「財務規劃系統」,並且,每個人的「槳」大小形狀都一定不同,因為每個人的目的地一定都不同。
上面新聞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為什麼中了樂透還無法財務自由?
這個說法,或許換個方式表達比較好。
中了樂透,沒有透過規劃,真的能財務自由?
新聞中的主人翁,因為中了樂透,以為自己有了一大筆錢,未來終究是不虞匱乏,所以亂買奢侈品,導致在一般人眼中可以花好幾輩子的錢財,最後沒幾年就花光甚至負債。
天外飛來一筆黃金都無法留住,身為一點一滴累積的我們,又是哪裡來的把握可以財務自由呢?
=====================
理財的道路,就有如外出旅行
當然也有人旅行是隨遇而安,走到哪裡就玩到哪裡,倒也沒有不可。
但是若是經費、資源有限,但想玩的景點又一個都不能缺呢?
行程的規劃就很重要了
勢必要把每個想去的地點都列出來,根據路程的長短,排定要走的順序,選定用甚麼交通工具最有效率又最省錢,怎麼住比較划算,才有辦法在有限預算裡玩到所有自己想玩的地點,各位看官認同嗎?
理財規劃也是一樣的道理
必須先思考自己要達成的目標是甚麼?
(有些人是買車買房,有些人是成家立業,但幾乎所有人都需要退休規劃)
然後思考每個目標達成的時間需要多久,選擇不同的工具(有如我們選擇交通工具一樣),利用不同工具的屬性跟報酬率,幫助我們達成我們想要的目標。
有時候旅途中可能碰到錢花得太快,或是比我們想像中花費的少,就可以檢視當下的現況,看是不是增加前進的速度(計程車)或是選擇搭乘較便宜的交通工具到達目的地,這就是所謂財務規劃中的「定時檢視」,確保我們可以正確達到目的地,即便我們需要多花點時間,也比不到好!
若是行有餘力,才增加非必要行程(想要但非必要達成的目標)
=====================
所以所謂完整的財務規劃,應該但不一定要照順序的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一般大眾很習慣先選擇投資工具,卻沒有量化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就像明明一個小時內需要到達高雄,卻選擇國光客運,怎麼樣也達不到自己的目標或是時間延長很多,這是我們想要的嗎?
所以下次當你想要理財的時候,可能要先問問自己,理財目的是甚麼?
(買房、買車、旅遊、結婚、生小孩、照顧父母、退休安養、財務自由...等)
需要多少時間準備? (買車3年、買房10年、退休30年...等)
需要準備多少資金? (買車50萬、買房500萬、退休5000萬...等)這裡特別提醒,關於目標設定,還有兩個秘訣你該注意:
(一)分別必須跟想要
假如把所有想要的目標都標出來,就像你想去玩遍某個地方的每個景點(John自己喜歡沖繩,但沖繩的景點上百個,全排在一次,肯定玩不完!),先別說預算問題,光時間就一定不夠,所以在有限的預算中一定要先確認,那些是一定要達成的,那些可以暫緩,甚至不用達成!
(二)必須的預算可否調整
就像你去遊樂園,你可以選擇全包式的門票,也可以選擇入場券加部分遊樂設施,相對比較便宜,目標比較容易達成。
人生目標也一樣,買車假如可以不要BMW,買台國產車,可能目標就比較容易達成;買房子可以不要買台北市,新北市的價格可能相差數百萬,比較容易達標。
知道我們要去哪裡之後,就得先考慮我們的預算資源!
通常要先知道自己的收支狀況,可以運用的資源有多少,再針對現狀去做評估分析,開源節流,試算這樣的資產跟薪水是否可能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跟年限,才能選擇相對應的工具來輔助自己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好比,你手上只有 ───
200萬的存款跟一個月4萬的薪水
期望卻是在3年後買一間2000萬的房子
先不考慮貸款,2成的自備款400萬,扣除現有的200萬
3年內需要存下200萬,一年得存60多萬
對比一年加上年終可能只有60-70萬水平的薪水
要達成這個目標或許也行,但會不會壓力重了點呢?
知道目標跟現狀之後,才能選擇適當的工具協助自己完成目標!
假如你的目標很近,只有3年甚至更低,選擇高風險的工具或許有機會協助你快速達成目標,但是有沒有可能也會讓你達成不了目標呢?
投資並非一定賺,假如真的遇到無法完成目標,但這目標卻又是你生命中必須完成的,那又會是甚麼狀況呢?
或許你會說延後就好,但延後就會壓縮到完成其他更後期的目標(比如退休規劃)的資源,導致所有目標向後一起延遲,這樣的結果您是否可以接受呢?
在John的眼中工具沒有好壞,但是總有個屬性,一般來說越近期的目標,越不適合用高風險的工具來處理,尤其假如要達成的是必要目標,最好相對保守一點。
而越長期的目標則越能接受波動,反而未必需要用到太保守的工具(比如傳統儲蓄保單)來配置,這樣反而更不容易達成目標。所以怎麼選配工具達成你想要的目標,是一門大學問,在做任何工具的決定前,John建議你該多問問不同的人,尋求一個你覺得最適合你的方式,再做決定會比較好!
人生一定會是平順的嗎?
也許部分人生勝利組的同學會如是說,但考量大部分的同學人生肯定是會有些崎嶇波濤的。
假如是這樣,我們又怎麼能完全放心計畫一定趕得上變化呢?現在做的規劃或許未來會有突發狀況,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一定要檢視一下自己目前的進度到哪裡、手上增加或減少多少資源、對未來的想法是否有變更、工具的運用是不是已經不恰當等因素,重新再擬定計畫,協助自己可以重新整裝出發,達成自己變更後的目標。
=====================
財務規劃,絕對不是只有單點投資規劃或是單點風險規劃的範疇而已,舉凡年輕人的收支管理問題,中產階層的投資管理、風險保障管理課題,到長輩的養老、傳承議題,甚至是獨立於各年齡層的訴訟&適法性問題、不動產處置稅務、海外資金流規劃問題,在在都是財務規劃師及社會大眾需要一起關注的範疇。
透過這篇文章,各位可以更了解財務規劃師到底在做些甚麼了嗎?
假如你也想來個全身健康檢查(完整財務健康檢測),歡迎你跟你身邊的CFP討論一下,相信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然,假如你想跟John聊聊,也歡迎您聯繫我,我很樂意為您描繪一艘專屬於您的財務方舟的藍圖,成為那支槳,陪伴您順風順水的航向您想到達的彼岸!
3/16(二)日下午,偕同部分幹部拜會FPAT秘書長傅清源,席間秘書長提到今年與未來工作重點,需要理財促進會共同推動,分述重點如后。
攝影師:Binyamin Mellish,連結:Pexels
文:林東振
近期房價蠢蠢欲動, 政府也出手[打炒房]的政策。觀察政府抑制房價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式是稅賦手段, 例如100年起的奢侈稅及105年起的房地合一稅。以上所說都著眼售屋所得課稅, 事實上台灣基於平均地權的社會公平性, 讓土地因社會經濟發展的漲價成果歸公, 早就有課徵增值稅的制度。與最近房地合一稅的差別比較, 房地合一稅是為了避免短期的投資炒作, 移轉的時間越短稅率越高;而增值稅是用土地漲價倍數來決定稅率, 持有時間越長自然漲更高價格的機會越大, 所以增值稅是用累進稅率, 漲價倍數越高稅率越高, 最高稅率達40%。
通常每一次移轉就要記徵一次增值稅, 但依目前土地稅法的相關規定
夫妻間贈與不動產可申請不課徵增值稅, 但不是永遠不需增值稅, 這像是暫時掛帳, 等到移轉給第三人時, 計算漲價金額要從夫妻最早一次贈與的前一次持有時間點計算前次移轉現值, 若是時間久遠, 則計算出的金額就非常驚人。尤其是都會區的老舊公寓, 持有土地面積比起大樓多許多, 加以數十年未曾移轉時, 非常可能達到最高稅率, 增值稅也有機會達近百萬之譜。
有一名婦人需要資金打算出售房子, 這房子大約是20年前先生所購,去年先生將房子贈與給她並申請不課徵增值稅, 哪知先生贈與房子不久就辭世。她詢問朋友得到的答案非常吃驚, 朋友告知她的房子增值稅應用20年前地價為前次移轉現值, 理由是依土地稅法28-2條的明文規定, 等於漲價的時間點回溯20年, 計算出來當然是個鉅額的數字。後來分析本案狀況,由於她是在先生辭世前得到產權, 現在若出售也是在其名下, 原則是依土地稅法28-2條第一項規定。但若深入了解, 先生贈與的時間是辭世前兩年內, 依照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贈與其配偶財產, 應於被繼承人死亡時,視為被繼承人之遺產,併入其遺產總額,依法徵稅遺產稅。再請其提供遺產稅繳稅清單, 該筆財產確被列為遺產, 但幸運是計算免稅額及扣除額後未達起徵點, 因此也不需繳遺產稅。進而查詢財政部賦稅署87年台財稅第870663048號解釋令:[配偶相互贈與之土地,經核准依土地稅法第28條之2規定不課徵土地增值稅,嗣該土地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規定併入贈與人之遺產總額課徵遺產稅,受贈人於繼承原因發生日後再次移轉核課土地增值稅時,其前次移轉現值應以繼承時之公告土地現值為準]。
因為有了確認的答案, 該婦人出售時避免了繳納鉅額增值稅的負擔, 也可以順利委託不動產經紀人員出售, 解決其財務上的問題。
攝影師:Artem Beliaikin,連結:Pexels
文:周家豪(John Chou)
說到年金,你會想到什麼呢?
一般人大概都只會想到勞保年金跟國民年金吧?
也明白勞保年金跟國民年金,顧名思義就是在老了以後,由政府「每月支付生活費」的機制。
但您知道嗎?
其實除了勞保年金跟國民年金以外,你自己也能透過商業保險中的「年金保險」來為自己未來的退休現金流加強保障,讓自己老來更無憂!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金保險,就是放一筆錢在保險公司,跟保險公司約定一個未來的時間點,在還沒到這個時間點之前,保險公司負責把這筆錢用高於定存的利率幫自己錢滾錢,累積在本金裡,等到約定的時間點到的時候,就結算所有當下的本利,轉成一筆金額,然後跟勞保一樣,每月給付給自己當作生活費。
還是不清楚?
下面這個例子可以參考一下:
小蔡這100萬放在保險公司的20年間用複利來增值他的資產,不提領任何資金,等到最後看本利和總共多少錢,保險公司再以平均生存年限來計算每個月給付他多少錢(4萬是舉例,非正確數字),等於是多了另一個公司+個人提撥的勞工退休金的概念。
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本文的重點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John接到一個客戶詢問,關於年金保險的身故給付是否會牽扯到特留分的問題,真是個大哉問,於是John遍尋了許多的稅務群組想要找到一個正確答案,但卻沒有一個確定的解答,於是John去查了年金保險的示範條款:
根據年金保險示範條款,John將他圖示化讓大家更好理解:
這張圖表示的是:
前半段:
若是在尚未開始領取年金前就遇到身故,那視同這些已經繳進保險公司的錢只是暫存在保險公司,並不是保險給付的標的,所以應退還給要保人,在要被保同人的狀況下,當然就進入要保人戶頭當作要保人的遺產申報遺產總額,這時各繼承人可以依據特留分來主張權益。
後半段:
若是在已經開始領取年金之後才身故,因為此時保險公司已經確定了年金總數額,且已經依約給付年金給被保險人了,所以剩下被保人未領的部分,就會當作保險給付匯付給受益人,此時就算在稅務上被實質課稅,但在民法的繼承規定裡已經不算要保人的遺產,主張特留分的權益就有討論空間了。
以前面的小蔡當例子,在累積的20年間若小蔡身故,保險公司就會直接把期間累積的本利和一併退還到小蔡戶頭,由小蔡的繼承人依照民法規定去做繼承財產的動作。
但假如是60歲後已經開始領取年金,在70歲離開,剩下未領取的部分就由受益人領取,進入受益人的帳戶,這樣繼承人要主張特留分可能就有商議的空間,未必能主張喔!
這樣大家都了解了嗎?
= = = = = = = = = = = = = = = = = = = = =
John試著查詢了很多判例,但沒有找到相關的判決文件,所以只能依造示範條款裡的內容來做判斷,供大家參考,但實際的法律效果,還是要看各保單條款裡的規定,才能確認。
保險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僅僅是保障跟節稅的效果了,更多是達到人生規劃跟未來身後分配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應該知道他能達到甚麼效用跟背後的法律效果,才不會明明要剪紙卻選鐵槌,要釘釘子卻選剪刀,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效果,或就算達成效果也沒效率,徒留一聲唏噓。
歡迎各位保險前輩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不吝指教,也期待有案例分享讓John開開眼界!
祝福各位!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連結:Pexels
文:林靖傑
民國94年7月1日起,實施勞工退休金條例新制,將原先舊制年資必須在同一間公司任職,造成勞工被技術性領不到的弊病,改成退休金帳戶跟著勞工走,年資計算不受同公司限制,確保勞工一定有退休金可領。
這項新制到今年(109)6月30日剛好滿十五年,而新制中規定年滿六十歲可從帳戶中一次提領退休金,若同時提繳年資滿十五年,則多一個選擇可以改月領。因此,今年將產生第一批可以選擇月領的勞工朋友,這時就會產生一個疑問:一次領好還是月領好?
回答這個疑問之前,有一個普遍容易搞混、造成誤會的重點必須先釐清,在此提到的勞退新制退休金,與勞工保險的勞保老年年金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勞保老年年金若月領,是領到人離開為止;勞退新制退休金則是帳戶內累積提撥的本金加上收益,並依照內政部生命表的平均餘命、勞退基金年平均保證收益率前三年平均利率,算出可領金額,換言之就是領到平均餘命就領光了,即使人依然活蹦亂跳也沒有錢繼續領。
看完上述是不是不知道怎麼算呢?沒關係,勞保局的e化服務系統內有試算功能,可以上去試算自己的可以領多少。勞保局也曾試算,若帳戶內共一百萬,今年選擇月領,會分二十四年領完,每月可領金額約為三千九百八十四元,每百萬約可每月領得四千元的比例概念。這邊還有一個小重點要注意,實際領取方式是每季領三個月,並非每月領!
回到問題,到底應該選擇一次領還是月領?這個選擇的依據其實就一個:一次領走後,有沒有把握創造出比月領的收益率還高呢?
目前勞退基金的平均保證收益率不足百分之二,換言之,若找到一個工具的收益率在百分之二以上,就可以考慮一次領。領出來後擺到2%的工具,就可以在一樣二十四年領完的前提下,比選擇月領還多;更甚者,以勞保局的試算每百萬約月領四千元,一年領四萬八千元,若想一直每月都有四千元可以領,跟勞保年金一樣可以領到人離開為止,只要找到一個工具的收益率在4.8%以上就可以了。反之,如果沒有上述把握、不想承擔風險、想要非常簡單的,那麼可以直接選擇月領,搭配其它退休金來源,這樣也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最後整理出兩種提領方式,分別適合哪些朋友:
對於人生藍圖的擘劃、進而量化等不知道怎麼做,需要人從旁諮詢、協助嗎?
歡迎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