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2020



重磅登場~五月CPD特邀稅務王牌—封昌宏老師開講,3小時精采課程講好、講滿,防疫100分,理財專業滿分更不容錯過~
因防疫維持座位間距,本場課程學員人數上限為84位,報名額滿後,開放10位候補名額,如有已報名者取消報名,5/20中午12:00前會依序通知遞補,同時也請已報名的會員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如無法出席,請提前通知教育訓練小組,謝謝!

主題:保險契約課稅爭議問題
講師:封昌宏 助理教授
時間:109.05.23(週六)13:30-17:00(13:00—13:30報到,逾時請課後補報到)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350號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IEAT會議中心一樓演講廳;捷運行天宮站4號出口左轉約100公尺)

《小提醒》

  1. 本次課程名額有限,若要取消報名者,請在5/20中午前通知,以便後續作業,謝謝。
  2. 防疫期間,入場前需量測體溫,超過37.5度者,建議當日返家休息;入場者,請配合疾管署集會指引,全程配戴口罩、遵循「社交距離注意事項」指示,不便處請見諒。


攝影師:energepic.com,連結:Pexels
文:駱潤生

最近我有個困擾的經驗,就是觀看YouTube時,經常會高頻的冒出某投資平台的洗腦廣告片,並搭配著令人頭皮發麻的旁白。片中的主角是兩位仁兄,史蒂夫和戴夫,他們都用該平台投資金融市場,史蒂夫鑽研全球投資機會,追蹤新聞動態,掌握最新市場消息,並為極具潛力的投資建立了關注列表;而反觀戴夫,則精研如何打電動努力成為六十級巫師,追蹤最新的貓咪影片,他的關注列表則是電視節目。

奇妙的是兩人績效竟然一樣好,原因是該平台提供跟單機制,戴夫可自動跟單史蒂夫的交易活動,每當史蒂夫努力進行交易時,戴夫輕鬆的邊玩邊照做,輕鬆複製史蒂夫成為交易高手!

這讓大家有個美好的幻想:
找到一個投資高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全跟單就可以輕鬆的坐享其成!然而坐享其成這件事是真的,但決非戴夫,而是平台業者。(業者大錢狂砸高頻洗腦廣告可知一二)

美好的台詞內有幾個迷思值得大家思考:

1.    努力研究投資機會就可以打敗大盤嗎?

玩電玩努力打怪可以確保升等,但投資可能不是這麼回事。《指數革命》一書的作者查爾斯.艾利斯觀察從1960年至今,投資市場經歷多次巨變,早期經理人能透過拜訪企業及選股策略,找出被「錯誤定價」的個股,擊敗市場獲取超額報酬。

但受全球化、網路化、科技設備等因素影響,資訊傳播的速度及市場規模今非昔比,已經造成高效率市場。專業經理人在激烈競爭下,愈難打敗由其他專業投資人集體智慧所匯集成的市場報酬。

而的確,根據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2018年的分析報告,觀察長期表現,超過89%的大型股基金經理人;和超過93%的小型股基金經理人,表現落後於 它們的績效指標。

2.掌握財經訊息有效嗎?

不要看太多財經訊息。《逆思投資》作者陳志彥指出,財經資訊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正確性,網路充斥無用,未經證實的資訊,看了反而可能做出錯誤判斷;再者,人類大腦對投資判斷的影響,當你看越多財經資訊,人的大腦裡面會有確認偏誤的心理反應,所以大腦的運作並不會讓更多的資訊來協助我們釐清真相,而是會去找更多的資訊來支持我們原本的看法,所以會發生當我們認知如果是錯的,看越多的資訊就會錯得更加堅定。

我們都會有一個經驗,當想買一個東西的時候,所收集的資訊都是看到那個東西的好處,反之亦然,就是這個意思。

3.短期頻䌓交易比長期投資好嗎?

橡樹資本管理公司共同創辦人,霍華.馬克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中提到,短線交易者認為,如果能以10元買進股票11元賣出,在24元買回25元賣出,接著再以39元買回40元賣出,這樣就算成功,但在這檔上漲了30元的股票,卻只賺3元,如果你看不出這破綻或許就不必再閱讀下去。

以上可得知,短期頻䌓交易,除了賺不到長期投資應有的獲利外,更不用說頻繁交易所增加的交易成本了。

這讓我們了解,成功的交易高手或許存在,但能找到的機率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那麼是否有好的方法,不用跟單史蒂夫(跟了也沒用,或許更糟),也能像戴夫一樣,神閒氣定,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而不必為投資煩腦,並能得到好的績效呢?

我們可以參考《咖啡館投資哲學》的作者比爾.蘇西司所建議的三大原則:

1.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分散是投資唯一免費的午餐。做好低相關性的資產配置,如把資產配置在股票債券和現金上,目標是希望盡量提高達成理財目標的機會,同時降低投資風險。

2.追平股價指數

透過指數化投資指數基金或ETF,讓你可以參與市場成長,獲取市場報酬,這樣的長期報酬已經勝過80%以上的專業主動型投資機構了。

3.努力儲蓄,有備無患

秋收冬藏,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儲蓄看來學問不大,但卻是最重要的一環,要以我們的生活環境及價值觀為基礎,在儲蓄和消費之間求得平衡,並估算出理財目標而努力執行,才有機會安全達標。

戴夫不是史蒂夫

你或許會說:
如果史蒂夫真的是萬中選一如巴菲特一般的絕世高手呢?戴夫還是有可能失敗。

其實,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持股每年定期公佈,有人回測過用前十大持股東施效顰一番,結果竟有9%,也足以傲視群倫了。但為何還是很難複製出第二個巴菲特呢?這還是回到投資哲學的層面,巴菲特有他如信仰般的投資哲學,並長期紀律的執行它。

而戴夫畢竟不是史蒂夫。投資的過程波動難免,每個人的風險接受程度,跟實際承受風險的能力都不同,如果期間因為心理受不了,或是資金挺不住而退場,比如說因為下跌而過度恐慌賣出投資部位,或是因為急需用錢而被迫提早將部位出清,都會導致戴夫最終失敗落場。

作者簡介:駱潤生
     文化大學法律系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理財與稅務管理碩士
     台灣/中國兩岸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
     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TFPA)副理事長
專  長:理財規劃、保險規劃、退休金規劃、租稅及財產轉移、信託規劃

部落格: Lawrence談理財
https://www.lawrence.finance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連結:Pexels
文:駱潤生


在證券市場及投資管理界從1970年代開始,發生一場無聲的革命,而革命的列車仍在悄悄地進行中。如果無視或忽略它,將可能錯失許多人生中的美好機會。

本書作者查爾斯.艾利斯,曾是耶魯大學校務基金的操盤手,16年間,校務基金從30億美元增長至230億美元;他也是許多大型投資管理公司的投資顧問;並曾獲得全球12大投資領袖終身貢獻獎的殊榮。這樣一個有超過五十年市場經驗的專業投資顧問,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從主動式投資的服膺者,轉為指數化投資的信仰者呢?

首先來看甚麼是主動式投資:運用傳統證券分析及特定選股策略來選股,找出價值被高估或低估的「錯誤定價」證券,並追求能擊敗市場以獲取更高的報酬;而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則是:以低成本的方式複製市場證券組成來追蹤市場指數,追求與市場一致的報酬。﹙舉台灣的例子來說,如投信公司發行的某某高科技基金,就是一種主動式投資,可能標的為基金經理人挑選出台灣有成長潛力的科技股;而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如台灣50ETF,就是追蹤台灣50指數,成分股為台灣市值前50大企業。兩者差別前者為主動選股;後者則是追隨指數﹚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形成,先要了解在投資學裡有一門必修課叫做「效率市場假說」,簡言之在有效率的市場下,任何訊息會馬上反應到股價上,投資人很難以特定投資策略,持續擊敗市場。

而學術界跟業界的觀點像是平行線般,發展出主動式投資與被動式指數化投資策略兩條不同的路線。

業界人士深信,只要將最好的資源及專業人力投入投資管理工作,將能以主動式投資獲得打敗市場的成果,獲取超額報酬。而學術界則認為主動式投資並無證據能支持投資經理人,能長期持續的優於市場平均,並且認為指數化投資在指數基金上,報酬率及可預測性皆優於主動式投資的基金。

作者觀察從1960年代至今,投資市場歷經多次改變,早期主動式經理人可能透過拜訪企業高層及特定選股策略,很有機會找出被「錯誤定價」的個股,來打敗市場獲得超額報酬 。

但在日趨全球化的環境下,網路普及、新科技發展、新監理法規、大量人才投入等影響,使得資訊傳播的速度及市場的規模皆今非昔比,投資市場的交易,也從散戶投資人轉換為以專業投資人為主,而專業經理人在彼此激烈的競爭下,基金經理人越來越難在加上日漸高漲的成本費用後,打敗由其他主動式專業投資人的集體智慧,所匯集成的市場報酬。

以上現象說明了:市場變得太有效率了!任何專業投資人要長期戰勝市場,肯定會是一場輸家遊戲。

這個觀點從以下事實可以看見:

1976年領航投資的約翰.伯格建立第一檔指數型共同基金,開啟了散戶參與指數化投資的契機,且從剛開始的不被看好,甚至被同業戲稱為「平庸之輩的投資方法」,到現在成為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

投資大師巴菲特曾在2007年向避險基金行業發出戰書,證明他認為的觀點:投資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型基金十年的績效,可以勝過任何專家選擇的投資組合。

2017年年底賭注出爐,他以年化報酬8.5%V.S.年化報酬3.2%,勝出了專家所選的主動式投資組合,贏得賭局。﹙年化報酬率是有複利的觀念,與平均報酬率不同,簡單舉例年化報酬率10%,100萬3年會變成100*1.1*1.1*1.1=133.1,報酬率為33.1%,平均報酬率為33.1%/3=11.03%,所以報酬率相同下,兩者是有區別的﹚

你若是聽過指數化投資但信心不足,作者也提出10個有力的理由及證據。其中最核心的4個理由你必須了解:

1.主動式投資要持續擊敗市場愈來越難 

如前所述,現今股市的質量今非昔比,全球化、新技術、專業人才、新法規等,都讓市場變得更加有效率,接近完美市場;所以目前幾乎所有投資機構,幾乎不可能在考慮成本費用後,還能持續優於市場。

2.指數化投資長期報酬優於主動式投資

雖然每一年都會有主動式基金擊敗市場,但根據共同基金評等公司晨星的統計,他們五顆星評等表現最佳的基金,實際上隔年可能表現得比一顆星評等表現最差的基金來的更差。而根據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2018年的分析報告,觀察長期表現,有超過89%的大型股基金經理人;和超過93%的小型股基金經理人,表現落後於它們的績效指標﹙標準普爾五百大型股指數及標準普爾小型股指數﹚。

3.低費用低成本是指數化投資勝出重要理由

晨星發現,基金的費率是跟明年表現有關的唯一可靠變數,而低周轉率與低費率的基金表現通常會比較好,而最典型的就是採取「買入持有」特定市場所有股票,並不會頻繁換股的指數型基金。

投資人不知從何時開始習慣了高收費的基金經理費,並堅信這費用是值得的,但是只有1%看似不高的費用,基金經理人必須賺取高於市場的平均報酬14%才能打平﹙市場平均報酬7%,1%/7%=14%﹚;而代表市場平均報酬的指數型基金大約才0.1%的管理費用。

4.釋放時間專注人生目標

指數化投資最有價值的事,除了能簡單的取得市場的平均報酬外,它能讓你專注於人生重要的長期投資決策,如退休金規劃。期間不用盯盤或擔心黑天鵝降臨,及任何主動式投資需要擔心的細節,讓你從輸家遊戲切換到贏家遊戲;如此一來,多出的時間紅利,更可以讓你陪伴家人、成就自我、豐富人生。

身為CFP®認證理財顧問,我們特別注意到書中的一段,就是理財顧問的價值浮現;作者點出,現今主動投資業者犯了三個錯誤:

1.把擊敗市場視為最佳衡量標準

而殘酷的事實是,這服務是現實中不能辦到的:那就是「持續擊敗市場」。

2.讓專業客戶服務的行業價值變成由商業利益所引導

過度的擴張會造成企業在面對自己的業務現實時,往往會忽略行業價值及客戶需求,把增加利潤當作唯一目標時,伴隨而來的,如控制成本、提高收費、過度銷售等,會使得組織的專業成果受影響的機率提高。

3.削弱有效的投資顧問服務

大部分的投資人,需要的不是擊敗市場,而需要客觀公正的專業協助;在符合特定資源與具體的目標下,依自身價值觀來規劃最適合的計畫,並持續下去。
這就是現今理財顧問最大的價值,他能協助你化繁為簡,專注長期目標。

文末的定海神針,來看看股神巴菲特怎麼說:
「大多數機構投資人與散戶會發現,持有股票的最佳途徑是投資收取最低費用的指數型基金,選擇這條路的人,結果肯定會勝過絕大多數專業投資人士提供的淨報酬。」
歡迎一同搭上指數革命的列車!

作者簡介:駱潤生
     文化大學法律系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理財與稅務管理碩士
     台灣/中國兩岸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
     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TFPA)副理事長
專  長:理財規劃、保險規劃、退休金規劃、租稅及財產轉移、信託規劃

部落格: Lawrence談理財
https://www.lawrence.finance